狼師的性偏好?除了戀童癖外,你不可不知道的戀青少年癖


   「如果是上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而我就在旁邊;如果,我從他的十三歲活下來

                近期因為一本書,性騷擾或性侵害的議題再次浮上檯面。我們不討論事件的原貌,大家或許不清楚性侵害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根據行政院的統計,一天當中平均會出現46位性侵害受害者,而實際上國內外官方數據都會低估受害者人數。
                  但有另一個統計數字是「查獲兒童及少年性交易」,在去年就有531位兒童青少年從事性交易,年齡分布分布在「0-11歲」、「12-14歲」和「15-17歲」其中「12-17歲」是大宗,在發展心理學也是所謂青少年時期。這樣的現象,可以很直白地說就是:有一群成人性交易的對象是青少年,而且這只是「查獲」的部分。

異常性偏差

                 一般來說,每個人對於性都有自己的偏好,只是這個偏好是不是「社會容許」以及「是否容易獲得滿足」。在司法心理學領域,對於性事只要兩造雙方同意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違反法律規範,就可能是有些異常性偏差的特質。
                  多數人比較常聽到的是性騷擾、性侵害、戀童癖等。司法心理學領域,異常性偏差歸類在「性偏好症(paraphilic disorders)」,但是大家常聽到的是「戀童癖(Pedophilia)」。

                  既然是「偏好」就代表某一些年齡層都有愛好者,所以從小到老都有可能是某些性侵害加害者偏好的對象,對兒童較有性趣就是所謂的「戀童癖(Pedophilia)」;但有些是對學齡11-14歲兒童有性趣的「戀少年癖(Hebephilia」;有些是對於青春期15-16歲感性趣的「戀青少年癖(ephebophiles)」;有些偏愛17歲以上的「戀成人癖(teleiophies)」;而總是受老年人吸引,對象約在六十五歲以上的稱為「戀耄癖(gerontophile)」。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戀青少年癖「只」對青少年有性趣,異常性偏差是對任何年齡層的對象,都可以產生性興奮,只是對於性偏好的族群比較能獲得性滿足。直白地說,有戀青少年癖的成人,可能也可以和成人發生性行為,但如果可以選擇偏好青少年,甚至性交易對象特別選擇青少年族群。

預測再犯的因素

                 國際研究性侵害的心理學者HansonMorton-Bourgon2004)將所有風險因素分為兩組預防性再犯主要因素:異常性偏好和反社會性人格特質。如果一位加害者具有異常性偏好、心理病態性或精神異常等特質,基本上就是性侵害的不定時炸彈,一般在我們身邊的人,有沒有精神異常大概比較能從外顯行為去評估,但是是否有異常性偏好或心理病態,其實很難從外觀去判斷。而且司法心理學研究發現:心理病態特質伴隨有異常性偏差的人,比其他個案更快再犯、再犯率更高。
                 所以在疑似性侵害事件中,無論是誘姦還是性交易對象是青少年,背後可能要留意的是不是有些人其實對於青少年是容易產生性興奮的。如果有人對兒童產生性興奮,當然也有人會對青少年產生性興奮。
一般來說,很難直接從外顯行為去辨識誰是不是性侵害加害人,有些性侵害加害人會衣冠楚楚,甚至能言善道,更別說有異常性偏差跡象的加害者。目前對於性侵害加害人,還沒有一套有效的治療模式,確保他們不會再犯。

怎麼知道青少年受到性侵害?

                 青少年的認知發展,通常沒有成熟到可以處理面對性侵害這個複雜議題,甚至很難事先預防,而侵害他的對象可能是他熟識的人,或者應該要保護他的大人。他可能會透過心理的防衛讓自己好過一點,所以可能有一些跡象可以讓身邊的人留意,青少年疑似被性侵害行為的跡象包括:
•出現夢靨或其他睡眠問題
•容易分心或者注意力渙散
•飲食習慣突然變化,突然食慾降低或者大吃大喝
•情緒突然波動:憤怒、恐懼、不安或退縮
•留下似乎可能引發關於性問題的討論的「線索」
•拒絕談論與成年人或兒童共享的秘密
•在書寫、繪畫、扮演或夢境中出現性相關內容或可怕的圖像
•談談一個新的老朋友
•沒有理由突然有額外金錢、玩具或其他禮物
•認為自我或身體是排斥、骯髒或壞的
•展示成人般的性行為,語言和知識
•自傷或自殺意圖

                如果有這些症狀,首先要和青少年保持溝通,態度是開放且支持,讓他們知道可以找誰幫助,並不會給予責難或怪罪,不要害怕談論這個議題。但是,仍要提醒的是:有這些跡象,只是疑似受到性侵害,並不是一定受到性侵害,因此保持開放關心的態度,對青少年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