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記憶如何騙了你? 談生意的時候,千萬要記得自己和對方說過的話,不然虧大了!

記憶往往是被建構,既然可以被建構,就代表他可能被暗示,也可能失真


「你還記得昨天穿紅色衣服那個小孩,他上面的圖案是巧虎吧?」
「那位小孩不是穿藍色的嗎?明明就是維尼熊

結果小孩穿的是這一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時候我們在回想一件事情的時候,有時候因為當時注意力不在細節,而常在事過境遷在回憶時,容易出現失真的狀況。但這是人類記憶常見的現象,容易扭曲並且受到暗示,就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類的記憶的確是有可能失真

可被暗示的記憶

                心理學家Loftus & Palmer曾讓一群人看一部有關車禍(一部車子撞另一部車子)的影片,之後要求他們回答有關於車禍的問題。其中一些人被問的問題是:「兩車撞毀(smashed into)時車速有多快?」另一些人的問題是「兩車擦撞(hit)時車速有多快?」。結果發現前者報告的速度約時速40.8英里,後者報告的時速約34英里;實際上相同的影片卻受到提問訊息的影響,而有不一樣的時速預估,這個現象稱為「錯誤訊息效應misinformation effect」。


你有沒有看到車子相撞?」與「你有沒有看到車子擦撞?」這樣的問法,可能就影響到目擊者對車速的判斷。

                 再過一星期後,兩群人再回到實驗室詢問車禍相關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你看到了碎玻璃嗎?(事實上沒有碎玻璃)」但被詢問兩車撞毀時的那些人都說看到碎玻璃的比率偏高。就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記憶是一個建構與再建構的歷程,而非單存的將事件原封不動的存入與提取。

              每次記憶的提取都有可能再次的建構,但再次的建構其實就有好有壞,站在好的那面就是產生新的火花,我們稱之為「創新」;站在不好的那面,就是記憶的扭曲,我們稱為「錯誤記憶」,一般人日常生活頂多就只是記憶失真,但若遇到司法領域常需要還原事情的真相,這時候扭曲的記憶就容易產生問題。

錯誤記憶

                 外在刺激提供的暗示,往往會產生建構與暗示的記憶;經過暗示後的記憶,失真或錯誤的記憶稱為「錯誤記憶(false memory」。錯誤記憶產生的原因很多,包括:事件與嘗試去回憶之間的時間延宕、重複暗示事件的發生、暗示的權威性、暗示知覺到的可能性、想像事件的心理複誦、催眠引導想像的運用。

                舉例來說,如果讓一個人聽一連串的字詞,像是西瓜、番茄、鳳梨、蘋果、植物等詞語後,問他們剛剛有沒有聽到「水果」這個詞,有很大部分的人會說有,即便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出現「水果」這個詞。


給大家看完這些水果,然後問剛剛圖片的「番茄有幾顆?」可能也有很多人開始猜,但其實沒有出現過番茄。

                所以有時候在議價協商,最好有紙筆或錄音紀錄,因為來來回回憑記憶有時候會失真,這也為什麼以前在接受心理治療督導,或者很多談判實務訓練,都要求逐字稿或者裡面的變化,才可以有進步的空間,因為有時候是很細微的改變而產生巨大的影響。

要記得自己說過的話,也小心別洩漏自己的底牌

                 自己的記憶容易失真,所以在議價過程中,得要記得自己的底線和說過的話,因為忘記自己說過的承諾,失去的不只是訂單還是信譽。另外,心理學現象還有一個叫做「佛洛伊德錯誤(Freudian slip」,有些人稱為佛洛伊德失語,但日常生活中說溜嘴就是其中一種現象。佛洛依德認為一個人平時不經意間出現的口誤,這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訊息,而可能受到其潛意識的影響。
       幾年前我要買家用式的飲水機,然後我請業務報價,業務這樣回覆我:這個我可以給你折扣後OOOOO元,再送你3(快速消音)…2道濾心」。身為臨床心理師對於語言的敏銳度比較高一點,所以覺察到這個可能是他的佛洛伊德錯誤,所以馬上回應「可是之前我買不是這樣的條件,是送3道濾心」,後來業務也真的送我3道濾心。

                 這個可能口語失誤可能是他刻意演出來的,也可能是真的不經意,但在買賣過程中很難知道最後真實的結果,僅能就自己當下可以接受的條件,或者超出自己預期好一些,應該就是最好的結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