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心情好壞,消費者似乎都會出現購物的決策行為。 |
「我心情不好就想要購物,買完心情就會比較好了」
「我心情好,所以不小心就多買了一些」
常聽到友人心情好買東西,心情不好也買東西,好像最賺的就是賣家了。我們今天來談談情緒怎麼影響消費決策。站在心理學的角度,賣方說什麼並不如消費者的感覺重要,因為消費者容易受到情緒影響。這也為什麼有時候不受歡迎的產品,但巧妙地和受歡迎的理念結合在一起,就會讓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抗拒程度降低。簡單地說就是:「讓消費者相信你有他要的東西」
情緒如何影響決策?
情緒對於人的判斷佔有一定影響力,而情緒又有分好壞,所以在溝通、協商與談判上往往也會操弄情緒。
不管什麼形式的互動,一開始一定都會先從營造好的情緒開始,所有的對談都需要建立關係,而建立關係是為了產生信任並增加好感度,一個人處於正向情緒下,在判斷一個模糊情境時,會傾向判斷整個氛圍是善良、合作與信任的,然後點頭答應的機會就會變高(但太超過就會讓消費者感覺太過油,而這種感覺未必是正向的)。這樣的感覺通常是給予一杯溫暖的飲料,或者閒話家常開始。
溝通和協商都沒有辦法達成協議,那就得上談判桌了,目標在於「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目的在於「解決問題」。所以談判過程有時候會刻意製造給對方壓力的情境,因為在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在壓力情境下,人的決策與選擇會更加「極化」,就是過去比較保守的人,決策會比以往更加保守,過去比較會冒險的人,在壓力底下會更加冒險。這也是為什麼談判中「永遠不要當場決定」,因為談判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壓力情境,所以留點空白讓自己有緩衝,而這個留點空白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老闆都在家裡」。
適時的暫停鍵,是讓自己不要太過衝動,比誰沉的住氣。 |
除了壓力情境外,個體所產生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決策,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誘發悲傷(sad)的情緒,個體傾向做出能改變現狀的決策,而這個過程操作通常會暗示對方如果不接受目前的方案,可能的損失以及代價,讓其願意做出妥協(誘發悲傷不是揭創疤或人身攻擊,而是營造出對方會付出極大代價的錯覺)。
如果誘發厭惡(disgust)的情緒感受,個體傾向做出拋售或放棄的決策,例如降低價格或者放棄選擇。在「超級選秀日(Draft Day)」這部電影裡,桑尼某一程度有誘發湯姆對波卡拉漢的厭惡,可以選他卻不選,其中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讓他覺得有點厭惡而做出放棄。
情緒影響決策靠當下或預期
心理學家Loewenstein與Lerner(2003)把情緒影響決策判斷區分為兩個面向:「預期情緒」與「即時情緒」。預期情緒是做出決策後,想到可能後果所誘發的情緒。例如:消費者考慮是否要接受某公司的提案,但他考慮到萬一有其他競爭公司可能提供更好的提案,就可能產生後悔的情緒,而影響他的決定。所以,有時候談判會透過「限時」來降低可能變動的風險。而即時情緒可以由預期情緒誘發,也可能和其他無關的事情誘發(例如談判環境、有沒有水果等)。
壓力下,或者情緒當下做出的決策,多數都不怎麼好;所以自己做決策前,先讓自己情緒有機會回到基準線,因為你Suffer,對方就會Happier。但如果想讓對方快點做出你想要的決定,就操弄他的情緒吧! |
我們都未必知道最後結果
談判協商結束後,買方和賣方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對方的資訊與底線,但至少達成的最終結果,都是雙方覺得做好且可以接受的,因此達成協議後往往會恭喜彼此並感謝對方的辛勞。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阿德勒用「虛構目標論(fictional finalism)」來解釋引導個人行為的目標,其實都是想像中的產物。人們都是依循虛構的想像,依循著世界應該是怎麼樣來過活。
在溝通、協商與談判,或許都是彼此在追求理想的狀態,這個狀態可能是各自的想像,但也是個體在任何處境下都要奮力去達成的。如果這個結果是我們最終可以接受的,那就接受吧!不然,就重談吧,如果預期情緒允許你這麼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