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衝,但我沒辦法」,他沒有放棄,只是累了!

信任,讓團隊中「我們」的信念越強,績效越有可能突破;找到工作意義遠比工作收入重要。



        公司的同事小段面容愁苦,業績也明顯掉了一些,這和以往陽光積極及挑戰突破的形象迥異,身為心理師的直覺讓我覺得他應該發生了些什麼事情?
「小段,最近感覺很累,是不是工作上遇到什麼困難?」
「最近覺得很力不從心,不知道該不該衝業績
                小段在公司業績表現是和自身獎金息息相關,據我所知還抽的成數還不差,怎麼會讓他不想要衝?在了解情況後,發現公司最近新的規定是:業績抽成獎金不能超過五萬,超過的部分要依一定比例折扣。
                我一時不知道怎麼解決小段的茫然,公司要求業績成長,但卻在績效上設置了天花板,這樣究竟是要員工為公司拚?還是每個月計算自己的獎金,達到五萬後就不需要衝刺了?小段無奈地回答:「我想衝呀!可是衝了之後可以得到什麼?」我想小段出現了心理學所謂的「習得無助」。

習得無助的職業倦怠

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曾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讓狗狗在一個籠子裡,然後中間有個低矮的隔板,將籠子區分成AB兩個區域,然後狗狗在A區域被電擊後,跳到B區即可免於電擊。但有一組狗狗不管在A區或B區都會被電擊,最後狗狗就消極地趴在籠子裡,即便最後只要讓他跨過就可以免於電擊,狗狗依然不再願意嘗試。


個體經歷持續無法控制的痛苦,這樣也被電,那樣也被電,怎麼樣都無法改變現狀,就會產生放棄的念頭與行為,就算看到有興趣的工作項目,也會選擇什麼都不做。


這種認為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的想法,心理學家稱為「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而會出現這個現象來自一個核心信念「做什麼都沒有用」,所以在職場上很多時候會出現類似這樣的聲音:
「我們想試試看,但是環境不允許」
「過去就說過了,沒有用」
「講了上級也不會聽呀!那幹嘛講?」

                 習得無助感在心理學上有可以從兩個面向去看:一個是「習得」,另一個是「無助」。

                習得的意思是他是透過後天學到的,也就是一開始並非不想動,而是環境讓他學到動了也沒用;無助的意思是他產生了無望感受,消極地接受現狀。一個被習得無助氛圍壟罩的組織,通常就是「照章行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按照公司過去慣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習得無助的激勵有限

                 
                有時候公司常會舉辦一些激勵課程,企盼激勵員工,重燃熱情投入負責的工作,但有時候員工出現習得無助,並不是簡單的激勵就可以解決。
                 個體出現問題,像是:缺乏工作熱情、士氣低落、焦慮憂鬱等,我們可以簡單區分問題來自「個體本身(內在)」和「組織環境(外在)」,如果是來自個體本身,那麼提供員工諮商或者解決個體的盲點,通常可以讓員工重新投入職場;但如果問題是來自於外在的組織環境,這往往是系統層面的問題,並不是員工獨自努力即可短時間改變。
                  所以,如果想要讓員工充滿熱情地工作,可以嘗試釋放部分自主權力給員工,在有限度地範圍內讓員工擁有自己可以決定的空間,這是主管要學授權的藝術;領導者應該看到的是願景,而員工則擁有選擇達到目標的方法,甚至找出一項規模很小的專案,設法讓組織動起來。

                 現實的環境很嚴苛,我們得辨別哪些只能接受現狀?那些可以改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只看目標與結果,還得把人性的心理考慮進來,因為工作的執行者還是員工,先了解員工需要什麼,激勵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