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心理學系列(一):圖片選擇與設計

      


      先前介紹過簡報的基本形式(請看:圖字搭配的簡報製作),而滿版出血通常會帶給聽眾一定的感觸,但有許多朋友問「圖片怎麼找?」其實,我相信有在做簡報的夥伴,一定知道很多付費圖庫,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想問:「怎麼樣找出合適(或令人印象深刻)的圖片」。
       很多時候我們看報紙、網頁或書籍裡的圖片,很可能沒有特別的感覺,而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其實世界上所有的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主要在於你怎麼「詮釋」?圖片僅是構成一種客體,裡面的主體或人物形成了主題,但若沒有存在意象,那麼就難以產生共鳴,頂多就讚嘆一聲:「嗯!圖很漂亮。然後呢?」簡報是一種載體,只有帶給聽眾的感動,簡報裡的影像與文字才會產生意義。
       簡報要產生共鳴或者感動,基本上有兩個元素:圖像文字圖像可以是真實照片,也可以是扁平化的設計,基本上就是營造出一種類似戲劇的場面,如果每一張投影片都是一個分鏡,整個投影片串起就好像一場電影,差別在於講者本身就是導演,你會怎麼營造劇情的高低起伏?又或者有什麼樣的表達風格?另外一個元素是文字,可以是氣勢磅薄的標題,也可以是深入人心的文案,這是需要大量閱讀,轉化文字成為鮮明的記憶。為什麼Slogan朗朗上口又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它是經過「設計」,甚是有玩味。(如果你對文字有興趣,敬請期待菲斯特講師 王俊雄的課程

從攝影學來看簡報設計–刺點與知面

       今天先來講講圖像,羅蘭.巴特在《明室–攝影札記》這本書提到:一幅圖像可以從「知面(studium」和「刺點(punctum」兩個面向去營造。知面指的個體所處文化的觀點,來體會一個影像的神情、姿態、布景或劇情,牽涉到集體的共識。刺點指的是打破知面的共識,而在影像中像箭一樣刺中聽眾,也就是能夠打中內心,甚至激起情感。
       我們可以說知面營造的是引起聽眾興趣的第一個層次,當他們看見你的投影片時,會很快速的判斷:我喜歡/我不喜歡。所以就是處於聽聽看、持保留態度的階段,聽眾可能接受也可能排斥。因此知面可以是講者和聽眾的基礎連結,但是若是基礎簡報做不好,這項連結就會很薄弱,甚至沒有連結。
       而簡報裡可以營造「細節」,我們說魔鬼藏在細節裡,但神也可能存在細節裡。當細節營造得宜,就會產生所謂「刺點」,雖然在攝影裡刺點可能是純屬意外的巧合,但是在簡報裡卻是可以去設計營造,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某些投影片,心頭好像被扎了一下,激起小小的震盪,那就是刺點的效果。這時候常會得到的回饋是:這張簡報有「打中」我。而當簡報營造出成功的刺點,通常可以促使聽眾去悟出一些什麼?這也是簡報的目的之一。

從心理學看為什麼刺點重要?

       簡報過後,總希望讓聽眾留下印象,進而產生行動。那什麼樣的訊息會留在聽眾記憶裡呢?我們之前說簡報的開頭和結尾很重要(請看:從心理學來看為什麼簡報要「破題如剪刀,結尾如棒槌」?)。其實,除了記憶的新近效應與初始效應外,還有一個叫做「萊斯托夫效應(Restorff effect」,他指稱的是個人對所見所聞的資訊,容易記住最特殊的部分的現象,也就是演講中越特殊的事件或越特殊的編碼越容易讓聽眾記住。所以,在簡報裡營造出刺點,某一程度就是透過萊斯托夫效應來加深聽眾的印象。
善用對比,也可以營造出刺點,並加強印象。光鮮亮麗的背後,是斷垣殘壁,主體和背景的反差,會讓人多看幾眼為什麼這樣的背景之後,有個西裝筆挺的男人?這就是刺點,會打中人的點。

如何挑選圖片營造出刺點?

       刺點的營造,可以從挑選圖片開始,而圖片的挑選牽涉到你想要傳達的概念,通常我會建議從這三個方向練習:
. 挑選主題關鍵字

       今天設計一張投影片,究竟關鍵字是什麼?有時候我們常會把關鍵字概念混淆,舉例來說:失智症這個概念,裡面可能就包含了人生、遺忘、美好時光、大腦退化、關係、營養等關鍵字撐起這個概念。而投影片構思時,可以先想要從哪個角度切入。(關鍵字的挑選,可以參考:聽眾在意的事情,才是獨特賣點。)
講到心血管疾病,浮現的可能就是心絞痛,然後用一個圖示表示心臟不舒服,但這是大多數人可能常看到的圖片。

如果要強調心絞痛,可以讓心臟部位強調出來,但仍是大多數人可以立刻知覺到的意涵,這樣的圖片有知面,但未必會產生刺點
如果換個角度切入,同樣一個圖片有雙重意義,那麼可能會讓聽眾想更加留意。


. 由詞生「畫」,換句「畫」說
   
       挑選好關鍵字詞後,想像自己如果想到這個詞,會想到什麼畫面?這時候可以使用分鏡圖來草繪構圖,看能怎麼樣呈現主題的關鍵字?然後,很重要的一點是:勇敢把第一個想到的畫面刪除。因為,通常想到的第一個畫面,大多數是一般人想得到的,可能有「知面」,但未必有「刺點」;第一個畫面,穩扎穩打,但卻未必能深入人心。例如提到:憂鬱症,多數的人可能就想到一個表情落寞的男生或女生。這樣並沒有不好,如果聽眾是一群情緒低落的對象,或許可以產生共鳴,但如果聽眾是一般民眾,共鳴度可能就沒那麼大。

講到健康照顧,第一個想到的是插管,或者生命維持器。但這是我浮現的第一張圖片,所以我刪掉它。因為這不是典型插管的儀器,且可能多數人想得到,我就使用。

換句畫說,如果要講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可能想到孩子被父母打,或者責罵。但極端狀況可能讓孩子想不開,如果我用枷鎖、綑綁、父母、憂鬱這些關鍵字,有沒有可能營造出絕望的畫面?
所以就設計出「套」住他的,有時稱為父母。這個套,可能是一種限制,也可能是一種絕路。


這樣的圖片可能就是要表達家暴,可能是共同的認知,但感受的強度似乎沒那麼重。

換句話說,同一張圖片若用另外一種方式陳述,那麼就會營造出不一樣的感覺。所以,換個方式表達也會營造出張力。

 
. 換句

  
       這個就是重新定義你的概念,或者重新詮釋你要傳遞的內容;因為既有的描述容易讓人有老生常談的感覺,這時候就得想有什麼樣不一樣的表達切入點。這可以是一個簡潔有力的標語,也可以是一句強而有力的金句;而從不同的文字表達,也可以營造出新的刺點。另外,這個標語或金句如何擺放?或者應該放在畫面哪個位置?可以參考先前的文章:投影片構圖與訊息

心理會影響生理喔!這樣可能就有些老生常談;那如果心情用「慟」來表達心情不好,跳痛表達心跳會讓我們感覺生理疼痛,也有tone來意指心律不整,這樣就是換句話說。

       萊斯托夫效應,印象深刻的刺激,會讓聽眾記憶持久。就當看完這篇文章,一定有些簡報設計觸動你?看到最後,你可能對前面的簡報有印象,就代表有些刺點打中您。若這些簡報內容過了幾天你還會記得,這就是萊斯托夫效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