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有前兆?除了輕度認知功能損傷外,多數人還會忽略這項指標

失智可怕,是因為它會讓一個人慢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可以預防,只是這是一個健康的長跑,很多時候都會覺得身心狀況都還好好的,慢慢地就會疏於照顧自己,這樣的舉動就好像把一顆不定時炸彈放在腦子裡。
 
失智很多都在40-50歲開始發病,但多數要經過十幾年後才開始感覺到有症狀,這時候如果沒有保養,就會讓大腦沒有受到應有的保護,而使得敵軍大舉入侵。那失智症有沒有前兆呢?有些失智症前會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或「輕度行為功能障礙」;但是並非出現輕度認知或行為功能障礙,以後就一定會發展成失智症,只是出現輕度認知或行為功能障礙,未來發展成失智的風險比較高。雖然稱為「輕度」功能障礙,但是對大腦而言,輕度已經是很嚴重的損傷。就像微量酒精雖然稱為「微量」,但如果給嬰幼兒攝取,已經是很強的有毒物質。

放任「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不管,最後會變成「Memory, come in(記憶!快來!)」的呼求。記憶逐漸下降,行為出現違常,一開始症狀輕微或許可以掩飾,但最後只能跟記憶說再見,不會再次出現。

輕度認知功能損傷(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即早辨識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以提早預防,以非藥物介入方式延緩退化病程。能夠及早改善生活方式,恢復並持續從事已經熟悉的工作或活動,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多從事身體和大腦的運動,維持社交生活。而輕度認知功能損傷的診斷標準包括:

一. 認知功能有衰退現象(自己或家人有觀察到)。
二. 認知功能評估較同年齡與同教育程度者差(記憶力、語言、執行功能、空間辨識)。
三. 一般知能與生活功能正常,但是複雜的生活功能可能減退
四. 尚未出現失智症診斷

雖然出現輕度認知障礙,並不代表一定會發展成失智症(Dementia),但是有輕度認知障礙發展成失智症的比率約10-15%,一般失智症的盛行率約5%,也就是如果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多了2-3倍

如果逐漸惡化成阿茲海默氏症,已經不僅僅是記憶流失,甚至連注意力、計畫能力和學習能力開始凋零,記不得剛剛看到的人、說過的話和發生的事。隨著時間一點一滴過去,好像靈魂在倒數計時般,情感變得冷淡、有時會摔倒、迷路、認錯人或無緣無故地生氣。最後,它會奪走一個人生活的能力,大小便失禁、無法行動,逐漸失能。

過去認為失智症的早期徵兆,只有記憶等認知功能受損,但是後來發現有些患者會在非記憶力相關的向度開始出現徵兆。因此在評估早期功能障礙損傷,除了認知功能已為,應該也要對行為或性格改變等相關因素進行評估。

輕度行為損傷(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MBI)

輕度行為損傷會出現決策力下降,時間規劃變得不合理。負責處理記憶以外的大腦區域,也可能已經開始退化,是得個體的行為或個性也出現變化。可能出現行為損傷的領域包括:

一. 冷漠/驅力/動機(Apathy/Drive/Motivation)
二. 心情/情緒/焦慮(Mood/Affect/Anxiety)
三. 衝動控制/躁動/獎勵(Impulse control/Agitation/Reward)
四. 社會適切(Social appropriateness):通常會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占為己有,看起來就很像在貪小便宜。
五. 想法/知覺(Thoughts/Perception)

出現輕度認知或行為損傷的個體,看起來就很像是疲勞或者一些情緒引起的問題,而不會聯想到腦部功能已經在退化,因此往往會被忽視。

大腦靠衰老的科學方法-神經生理回饋

減緩大腦衰老的方式有許多種,而稱之為「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的大腦訓練(請看「非侵入性」大腦神經生理回饋訓練:失智預防新曙光),也是近期受到矚目的一種非藥物的大腦鍛鍊,而且能夠訓練大腦特定區位。這樣的技術彷彿是靠一條條的神經當作細線,慢慢編織著認知功能,破掉的地方重新織和,已有的區塊增添風采。就這樣縫出了獨一無二的記憶。大腦活化課程,讓參與腦健康計畫的每位個案,訓練記憶力和刺激大腦活動。除了與人連結,神經元也會產生連結。

促進神經突觸連結,是復健大腦的關鍵。大腦要能運作,是靠神經扮演電纜的功能,突觸連結越多,代表彼此之間的聯繫越緊密,因此可以相互配合。但是中風就好像一個國家被砲彈轟炸過,對外的聯繫被切斷,因此就會暫時出現功能癱瘓。但是如果鄰國提供支援,快速修復對外的聯繫,就可以恢復一些智力和生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