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逐漸解封,卻出現「希望疫情再久一點」的心態,心理學現狀偏誤在作祟

各國疫情逐漸解封,可以開始回歸新冠疫情以前的生活,但總有些人內心有個不敢說出來的微小聲音,希望疫情不要那麼快結束。這是邪惡的心態嗎?還是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這稱為「疫情失落」,在心理學裡是指對某一種事物產生兩種完全相反的情緒,因為這波疫情下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但也有些情況有所獲得。很多行為總是一體兩面,不可能全都沒有好處。我們之所以有厭惡感,不過是因為壞處多於好處,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喜愛,是因為好處多於壞處。所以雖然疫情帶給我們許多不方便和災難,但卻也有留下很微薄的好處。

舉例來說,對媒體來說,只要邀請名嘴暢談新冠肺炎的主題,透過危言聳聽的內容和煽動人心的表達,就可以吸引觀眾的目光;而且訴諸恐懼是容易影響閱聽人的注意力,所以從各種角度切入,都會有一定的觀眾。

對於遠距在家工作者,雖然帶來生活許多的不方便,但也嘗到了不同工作模式的甜頭。過去要朝九晚五,每天進到辦公室,要應付老闆還要和同事開會,說不定還比較煩悶。通勤時間,不用等車、塞車,不用早起,不用逐一拜訪客戶,只要在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連上線後,即可開始進行會議討論。而且會議結束只要離線,有明確的中段時間,而不必再會後進行交流,這樣的方便性可能經歷一次後就回不去了。

在家工作有些人發現做事效率提升,剩下的時間可以彈性運用,像有些人就開始學習新的技能。但也有一些人獲得打混摸魚的時間,這都是個人選擇,這些選擇都對個體來說獲得某一程度的好處。雖然希望疫情不要太快結束的想法不可取,但是有些人的內心,偶爾還是會浮現出惡魔般的想法,希望疫情能夠再延續一下有多好。

人都有維持狀的偏誤,不希望改變,期待保持現狀的心理。期待避開因為變化產生的損失,而是希望照原本地生活狀況,個體往往會覺得改變現狀是一種損失,傾向於維持現況。在這種狀況下,心理學稱為「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這是一種認知的偏誤,雖然改變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但人也會有不想吃虧的心理因素,擔心萬一改變不如預期怎麼辦?也會因為害怕傾向維持現狀。

多數人已經習慣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模式,要再恢復到疫情前的生活,又會經歷一次改變現狀的不習慣。只要有改變,就會有不習慣,而這種感覺就會希望維持現狀。

回到疫情前的生活,避免現狀偏誤,學習適應是解

疫情解封,但卻有些人出現希望疫情不要那麼快結束的心情,這其實是因為環境變化而產生現狀偏誤的心情,疫情失落之後,擔心再一次改變會再次影響生活。(Photo credit: LYCS Architecture on Unsplash)

在疫情之前,許多上班族都要通勤上班,而通勤本身就會增加日間的活動量。逐漸恢復生活常態,建議培養運動習慣,讓自己的身體擺脫倦怠感。沒有辦法增加運動量,那就退而求其次增加活動量。

規律的作息與睡眠,重新找回生活的規律性;學習自律,提升目標設定策略。告訴自己只是生活重新再適應與再調整。維持生活的規律,是適應生活的很重要的一環,不要讓那些你無法控制的事情,影響了你可以做的事情。

最後,一樣每個事件都有好的一面,以及需要重新適應的一面,經歷了疫情,一定有可以學習的地方,無論重新面對自己或者他人,重新定義人生是挺過這波疫情後,能夠找到正面的意義。這些不便與失落,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生活,以及對自己、對他人和對未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