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怎麼辦?要做就好好做




       想學東西怎麼辦?一是自己看書學、一是報名課程學、另外一個是自己辦課程學。而Jason就是在這樣的歷程中,讓自己的經驗產生連結,連續辦了幾場活動下來,也意外提升自己一點點的行政能力。來分享一下辦活動可能要注意的一些行政事項,如果你問我辦課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跟你說:「講師願意答應的課程邀約」(不然講師不來也沒有用,至於怎麼邀約有機會再分享),當課程開始籌劃時,至少有前置作業課程進行課程結束三個階段分別有要處理的行政流程,但今天先分享幾個比較關鍵的部分。

● 場地借用

       當講師願意來的時候,一定要提供一個合適的場地,不然一間教室的硬體設備欠缺,或者教室座椅設置不符合授課需求,像是演講廳型的場地和一般大學教室就有不一樣的運課方式。如果講師是個咖,授課空間像灶咖,那樣整個講師和學員的心情都會受到影響。

       另外,場地要確定投影機的流名度夠不夠、冷氣運作情況、麥克風和音響設備等。一般來講大多都是演講時間配合適用空間,但Jason曾經為了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提前把時間內可以租用的場地羅列清單給講師挑選。
確保講師提前到場後可以測試設備,雖然事前場勘過,但正式開始前仍會預演。

● 學員篩選

       在辦課程的時候,如果是收費課程,通常學員的動機會較高(通常越高單價課程,動機越高);但若是一般的繼續教育,那麼有很高的機會遇到的是:簽名換學分的學員,而這類的學員其實對於課程內容都沒有什麼反應。

       若要提升學員參與動機,可以透過一些機制增加報名難度門檻,例如:報名須填寫線上問答題問卷、報名需繳交課前作業等,這一方面增加報名門檻,會篩選掉部分只想要簽名的學員;另外一方面,可以蒐集學員的起點行為以及相關需求,提供教學資訊給講師設定教學目標。

        Jason辦的活動其實還會整理一個「學員調性」名單,例如報名前已經提醒須全程參與才能報名,但課程開始時因細故缺席等,這類的名單就會註記在報名表單中,以後有類似CP值較高的課程就會透過一些機制,減少其可以報名的機會,或者提供一些質性資料給講師(Jason真的要求過已經報名成功的學員取消報名資格)。
一些課程下來,有些人就是報名了不會來,或者配合度較差,像這樣都會建立一個學習狀況的名單,下次有熱門課程就會先讓動機高的夥伴先報名。


● 課程宣傳

       有時候相關的課程主題,不同的講師來講就有不一樣的收穫;在大家還不知道講師的背景時,有時候包裝課程或者提出特殊的賣點,通常都會吸引有需求的學員上門報名,也就是讓學員了解上完課程後可以學到什麼?重要的是找出課程特色加以宣傳。

       課程就像一首歌曲,有些人唱起來就是天籟佳音,但有些人唱起來就是零零落落。如果辦得課程建立起口碑,也就是每次都提供含金量高的課程,讓學員的知識滿載而歸,那麼也不太需要宣傳就會有學員慕名而來(前提是每次都要提供夠好的課程)。
講師紅人,內容熱門,往往釋出報名資訊就秒殺。

● 講師狀態

       講師的狀態包括了講師的交通飲食狀況以及相關需求。因此,一定要好好安排講師的交通,不然場地都設置好了,結果講師迷路或者沒有順利接到,那麼都是應避免地疏失。

       另外也須了解講師的飲食狀況,像整天的課程有些講師不習慣吃很多東西,有些講師不喝咖啡等;如果講師身體微恙怎麼辦?像這次我們的藥理學界慧敏(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在上台前喉嚨不適,但敬業的她仍發揮他的專業,讓演講過程仍保有完美的聲線,而他在過程中會需要補充溫開水,我們也透過留意講師飲水時保溫瓶與水平線的夾角,來推測需不需要幫講師倒水。這其實只是一個貼心講師的舉動,為了讓講者上台時能發揮最佳的狀況。

透過講師飲水時,保溫杯的傾斜程度可以判斷溫水量,來決定是否需要在講師演講開始後,協助補充水瓶內的水。

       辦繼續教育很累,但很有意思,因為是自己真心喜歡學得內容,至少自己覺得是值得花時間去做的事情;而講座就算滿意度再高,也都會有人嫌棄,如果是自己覺得想做的事情,值得做的事情,可以用你的節奏;因為,在每次的不足中,可以看見自己進步的空間,累積下次衝刺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