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不敢脫口罩,沒化妝用濾鏡不拍照,「容貌焦慮症」開始浮現

隨著疫情趨緩,在室外已經不強制配戴口罩,但仍有許多民眾仍然掛著口罩,除了這些日子已經習慣外,另外一種族群則是無法適應脫下口罩後的不安全感。這群是具有「容貌焦慮」特質較高的人,容貌焦慮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的面容感到不滿意、缺乏自信,在意自己的美醜,所以出門一定要化妝,拍照一定要濾鏡。以前是「一白遮三醜」,在疫情期間強制配戴口罩,就變成了「一罩遮三醜」,瞬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少了表情,變成了只看你的眼。

配戴口罩、缺少社交互動,這對在發展中的孩童來說,少了社會互動學習的機會,也少了察言觀色的場合,因為在這世代發展過程中,看不到面孔,接觸的大多只有眼神。口罩遮住了影響判斷情緒的表情,讓孩童少了情緒辨識的學習,也影響了自己情緒表達的發展。不過,這個議題有機會再來聊。

反倒是有容貌焦慮特質的人,在這波疫情期間,反而較輕鬆自在。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容貌有較高的期待,並且對於細微的瑕疵很在意,出門一定要擦脂抹粉、光鮮亮麗,如果素顏對他們來說簡直是酷刑。所以,能夠以口罩罩口,遮住一半以上的臉龐,又減少群聚使得不用在社交團體中互動,許多交流只能透過視訊,而現在的視訊都有濾鏡美肌功能,這對有容貌焦慮的個體來說,是一個非常愉快的環境。

但是,疫情總是會有過去的一天,醜媳婦還是得要見公婆(更何況你覺得醜不一定是真的醜),許多有容貌焦慮的個體,現在開始一一感到焦慮,因為脫下口罩,以容貌見人的壓力正是讓他們開始感到不安的主因。

容貌焦慮症特質的人,會擔心自己脫下口罩後,自己面容會被其他人檢視,自己也會很在意外表。

容貌焦慮是一種病?

這類對外貌的焦慮,如果影響到日常的生活功能,就可能罹患「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屬於強迫症的相關障礙症,執著於自己面容的瑕疵,但是這種瑕疵別人無法覺察,或是只認為是輕微的瑕疵。但患者會過度放大這些主觀瑕疵,並且會重複做某些行為來讓自己好過,像是反覆照鏡子、不斷補妝、再三尋求保證等,因此容易產生過度焦慮的情況,久了也容易出現心情不好的憂鬱症狀。

對於容貌焦慮症患者,也常因為太在意外在,而讓自己鬱鬱寡歡,一開始可能從化妝補妝遮掩瑕疵,但隨著焦慮擴大,可能會反覆進行微整形,如果仍不滿意,甚至有患者因此而出現想輕生的念頭。因此,容貌焦慮和焦慮症、憂鬱症和自殺意念都有相關。另外,身體臆形症對自己的面容或身體的小部分在意,有些患者最後若不僅對外貌在意,也開始介意自己的身形和體重,進而出現以飲食過度控制身材的情況,就可能發展成厭食症或暴食症等飲食疾患。

愛美不是病,但覺得自己總是美中不足,就可能讓自己擔心出病。美麗,該是用來讓自己心滿意足,而不是用來取悅別人,讓別人來品頭論足。容易出現容貌焦慮的特質,通常是對自己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較負面,而且較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感。通常在女性和青少年晚期比較容易出現容貌焦慮的情況。

通常網路與廣告呈現出的形象,都是男帥女美,而在心理學存在有一種「美就是好」的偏誤。因此讓有容貌焦慮的個體,容易出現認知偏差,覺得自己不夠美就是自己不好,而使得自己沒有自信。

容貌焦慮四大特徵

要怎麼辨識身邊親友是否有容貌焦慮特質?可以從FACE四個面向來觀察。

一.臉部回饋(Facial Feedback)

對外在做出重複行為或心智活動,像是不斷照進子、打扮、和他人比較外觀等,對於自己的面容常會尋求他人回饋。

二.外表焦慮(Appearance Anxiety)

對於自己的外表感到焦慮,只要出門就需要精心打扮,連到巷口倒垃圾也需要妝點一下才有勇氣踏出門。

三.妝品美肌(Cosmetic Camera)

身邊一定有妝品,隨時要補妝遮瑕;拍照一定要開啟濾鏡美肌模式,若是一般拍照模式,也一定會修圖再修圖。

四.自尊表現(Esteem Expression)

對自己很沒有自信,對於外在自卑。常會覺得別人比自己美。

從F.A.C.E.四個面向來評估是否有出現容貌焦慮症的特徵。

如果有這樣的狀況,建議轉移對自己外貌的注意力,並且停止與網路或廣告世界的模特兒做比較,降低自己對社會評價的敏感性。坦然接受自己的樣子,學習自我肯定技巧,降照鏡子或看自己外貌的時間頻率,讓自己活出內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