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西裝的蛇(a snake in a suit)」:身邊的心理病態

         

           心理病態(psychopath對周遭的人來說,會帶來極大的傷害和損失,或許我們沒有發覺。一般我們會認為心理病態,應該像是電影中的殺人魔一樣,將人頭砍下來到處走動。生活中的心理病態,可能是你的老闆、你的親友甚至你相親相愛的對象。舉例來說,具有心理病態的伴侶會反覆傷害你,也會讓你離不開他;他們會扮成很愛妳的樣子,但會透過獎賞、懲罰和威脅,逼得你走不了離不開,最後放棄掙扎,同時也失去了必要的自尊。


研究心理病態的Robert HarePaul Babiak形容這群人是「穿西裝的蛇」(a snake in a suit),心理病態心狠手辣,沒血沒淚,但又人見人愛。

      「心理病態」代表著病態的心靈,並不完全等同於大家直覺想到的反社會人格,心理病態有許多的情緒異常或反社會行為組成,有極端的魔鬼(幹盡壞事的心理病態),也有另一端的天使(成功的心理病態)。他們的核心是情緒失讀,無法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緒,也缺乏同理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根本不在乎擋路的是誰,也因為這樣的情緒的缺陷,讓他們感覺好像無所畏懼。但即便如此,心理病態的人可能善於操弄你的情感,也能言善道,想盡辦法迷惑你的心靈,好加以操控,並對你予取予求,對他們而言根本無法了解一般人眼中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心理病態可以清楚覺察自己的行為,知道所說的每一句話或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達成某項目的,為的是獲得掌控的慾望,他們可以漠視旁人的權利或福利,把「人」當作單純的物品,興致一來就隨意玩弄,他們冷酷掠奪與操控的本性,卻可以藏在具有表面魅力的面具之下。他們靠的不是情緒感受(因為它們沒有辦法體會情緒的細微變化或深度),而是透過觀察與模仿,他們可以注意到說什麼話?或做什麼行為?別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而透過這些方式,他們可以「模仿」正常應有的情緒,但這樣的情緒就好像是「鱷魚的眼淚」,只是一種手段。

心理病態,善於操弄,身邊的人好像都在他的掌控中。

       和這種人相處,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很開心,因為他們很會哄人,妙語如珠,彷彿很健談,但是他們所分享的事情可能是滿嘴謊言,其中透露的破綻經不起仔細檢驗。但有時候心理病態可能會挑起你情緒的興奮,例如邀請你一起狂歡,他或許會跟你說「苦悶的日子裡,我們來做些不一樣的事情吧!」,又或者會說「青春,本來就是瘋狂的!」,一開始你覺得他們既幽默又有趣,挑起你生活的漣漪,但其實這只是他們魯莽和衝動的另一種形式。不久後,他們的自信很容易走味,變成盛氣凌人,或者只要不順他的意,可能會失控,但他們會把問題怪在所有人的頭上,千百個理由、千錯萬錯,但絕對不是自己的錯誤。

心理病態類型:「反社會」和「人際情感」兩種

       一開始提到心理病態大家都會聯想到反社會人格的作惡多端,但其實他有兩個極端,一個是作惡多端的犯罪類型,另一個是「成功的」心理病態。在司法體系,許多罪犯的本質是心理病態,而且暴力犯罪的傾向比一般犯罪者還要嚴重,其中不乏性侵害加害者、威脅性罪刑。而他們的冷靜與冷血,通常不是在激動或衝動下失去理智犯罪,可能是事先擬定計畫、侵略性強。例如:電影《沉默羔羊》裡的漢尼拔、《索命黃道帶》裡的艾倫。
       另外一種成功的心理病態(或者是稱為「沒有明顯臨床症狀的」心理病態),他們沒有明顯的犯罪生涯,而且可能特別聰明或受過良好的教育,比較不像反社會類型的心理病態那樣衝動隨興,但他們培養出優秀的社交技巧,處事圓融,想盡辦法擠身眾人能接受和信任的社會階層,而且通常是高社會階層,例如:醫師、律師或政治人物。他們的心理病態以及高智商,甚至會讓他們遊走法律邊緣,他們行為可能不完全合法,但身邊的人得忍受他們的邪惡行為,但還是有很高的機會可以逍遙法外,而他們也會想辦法去操控,透過言語威脅恐嚇或利誘親朋好友及同夥,讓大家對他們的行為保持緘默,不敢有第二句話,所以就是個披著羊皮的狼。例如:電影《神鬼交鋒》裡的法蘭克、《穿著Prada的惡魔》裡的米蘭達。

心理病態可能變成你的朋友或伴侶,想辦法引起你的興趣,滲透到你的生活,但你還沒發現時,他可能已經接管了你的社交或感情生活,然後開始榨乾你的人生。

心理病態有辦法治療嗎?

       一句話,「目前沒有辦法」。心理病態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且心理學家還發現心理治療可能還有反效果,讓心理病態學到更有效率地控制別人,因為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他們會學到一般人喜歡聽什麼樣的話?或者說什麼樣的話可以展現高度同理?而如果接受團體治療,對他們而言簡直是如魚得水,他們會操弄團體的成員「弄狗相咬」,或者挑戰治療師極限。心理病態常會扮演起受害人的角色,他們喜歡被同情,甚至在強制治療的治療診間裡哭泣,治療師常會認為受處遇人已經痛改前非,並且對當前的個案卸下心防,認為他們的再犯風險顯著降低,而國內一般專家學者常會告訴第一線治療的人員:若是個案會同理他人感受,則他們就降低侵害別人的可能性。然而,國外許多司法心理學領域的專業人員發現,有一群毫無良知的人可以演出懊悔的戲碼,因為他們認為好人會放可憐蟲一馬,因此他們可以繼續他們操弄人的遊戲。

       偏偏,在台灣這群人犯了需要強制治療的罪,卻也最常被放進團體心理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