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論:既然團隊成效取決於短板木條,但為何短木會出現在組織?

「團隊的成效,不是看能力最強的,而是看能力最差的;所以大家都要互相補位,不能只有幾個人強,其他的人都弱。」在一次聚餐中,許久不見的好友梧柱,訴說他在公司時常聽到長官這樣勉勵同事。

「一個人走得雖然可以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專家說『一個人成功不如兩個人成功;兩個人成功不如一個團隊成功;明星球員,光芒短暫;明星團隊,史上留名』」我這樣回應梧柱的分享。

梧柱說「我可以懂這個道理,偏偏我部門裡有一個很厲害的同事,他曾私下跟我說『職業球員加入球隊,都是帶著本事來,互相配搭能發揮最大綜效;但加入球隊後,發現有業餘球員或是要從頭教起的球員,那究竟我們要持續訓練新手球員直到可以上場,還是直接招募其他職業球員?或者我們加入其他球隊全都是職業級的球員?』」

「來這裡是要贏得比賽,而且是整個團隊一起贏」。團隊從傳球開始,但如果每次傳球團隊總有人會漏接,事後經歷許多檢討與練習調整,下次比賽依然出現同樣的狀況;那麼究竟是握有球的球員沒有傳好?還是該接球的人沒接好?全部頂尖的人湊在一起,未必是最好的組合,但是團體中落差太大,也可能影響前進速度。

(延伸閱讀:職場中團結真的力量比較大?其實要看任務性質

面對梧柱他同事的狀況,的確是不同面向的考量,一個是打造全新團隊,則從新手球員培養起,可能打造出未來明星球團,只是過程中需要老手與新手互相合作。另外一個則是加入強隊,遇強則強的情況下強強聯手,但也有可能在原本團隊是高手,加入強隊後,可能變強、也可能變成拖油瓶。梧柱的長官想表達的大概就是在職場上常聽到的「木桶理論」。

木桶理論:補足相對缺少的,產生最大收穫

木桶理論影響圓木桶功能的指標,包含了木桶長板(優勢)、短板(劣勢)、木板之間密合度(合作)、板材(本質/本職)以及底座(本業)

「木桶理論(Buckets effect)」指的是一個沿口不平整的木桶,可以裝入的水量取決於對短的那塊木板,因此想要讓木桶裝的容量發揮最大效益,不是要去增加最長木板的長度,而是要想辦法補強最短的那塊木板。許多人會把這樣的概念應用在管理上,認為決定任務成敗的是最短的木板,在組織團隊中大家才能不同,但是團隊表現的水準,不是取決於最優秀的那些人,而是取決於最差的那些人。

木桶理論的概念,其實並非來自於管理學,而是來自於農學,只是因為這樣的描述,很容易比喻為公司治理,因此許多企業都援用這個理論。木桶理論源自於Carl Sprenge提出的農業科學理論:農作物生長並非由可用的總體資源所決定,而是由最缺乏的因素所決定。

在種植農作物時,如果缺乏某種養分,即使增加其他養分,並無助於生長,甚至可能導致該作物枯萎欠收,但若透過施肥或者增加欠缺的養分供給,則作物的收成也會大幅提升。這現象稱為「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the minimum)」,意即農作物收成量不是和總體養分相關,而是只要某個必需的養分短缺,生長就會受到限制,收成就會欠佳,這個現象稱為,該理論後來由普魯士化學家力比希(Justus von Liebig)發揚光大,所以稱為「利比希定律(Liebig’s Law)」。

從健康心理學的角度,這個概念也適用於營養的攝取;人體會需要均衡營養,但只要缺少某樣必須元素,就可能讓健康受到影響。而從組織心理學的角度,所有的木板必須緊密貼緊,才能成為裝水的容器。另外,要讓這個容器產生最大的裝盛容積,那麼就要把最短的木板墊高。在企業團隊要發揮綜效,每塊木板都是各項資源要素,像是生產、銷售、人資、研發與財務等,都是需要分工合作,但是如果某一方面的能力稍低,就很難在市場上保持優勢的競爭力。

一個木桶,不只有短板,還有長板、底板及板材

影響圓木桶功能的指標,包含了木桶長板(優勢)、短板(劣勢)、木板之間密合度(合作)、板材(本質/本職)以及底座(本業)。

木桶理論把每塊木板都當作是一個功能性的單位,能裝的水量是最終結果(或稱關鍵績效指標)。能夠裝最多水就是能達到最佳利益。如果以這個角度思考,一個桶子能裝滿水的三要件:木板底板無縫接軌(板與板之間要緊靠不能沒有縫隙)。

桶子的木板有長有短,「短板理論」認為:能裝水多寡的關鍵因素取決於桶子最短的那塊木板。因此在人力資源培訓上會強調補強短板,這個短板未必是個人,也可能是一個部門或是一個運作的制度。

但是誰規定木桶只能直立著裝水?萬一你在缺水地方,眼前只有這個木桶,而且現在有場及時雨可供裝水,還來不及把短板加長,要怎麼樣獲得最大的盛水量?答案是把木桶傾斜裝水,因此在這種狀況下能夠裝水的最大量,就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這種情況也有人稱為「斜木桶理論」,這時候長板就能發揮特色,來增加優勢。

假設要做成木桶的板材長度相近,但是彼此之間有嫌隙,這樣有縫隙的木桶也無法用來裝水,因此這時候需要凝聚共識與團隊建立,讓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合作配搭,才有辦法發揮裝水的功能。

即便木桶可以裝水,木桶的底部是否牢靠,也會影響盛水量?雖然可以裝滿水,但是桶子一拿起來就「落底(台語,底盤掉落的意思)」,那麼好不容易裝滿的水就前功盡棄,木桶底部是否堅固,有就是企業發展過程中有沒有專注本業?並且把每一個環節步驟做紮實?如果沒有厚實的打底,那麼也無法負重。

這時候,這個木桶的短板或長板的組成究竟是優勢還是劣勢?取決於現有的環境因素。

如何打造好木桶?這個木桶要來裝什麼?

一個木桶的比喻,用在企業管理就有不同的思維角度;接下來如果真的找到短板,那麼要怎麼樣讓短板不要變成影響的因素?是要截長補短?那就要讓長板的人才來扮演教育訓練的講師,但長板人才有時候會做,但未必會教,並不是不願意教,而是有些技能很難直接透過說明就傳遞,就算技術知識有人想教,也未必找得到想學的人。

找其他的短板補上原來桶上的短板,那木桶上的接縫會變多,所以需要磨合的地方也會比較多。但專業人才難尋,企業未必能夠找得到理想的諸葛亮,所以會把原本預期人力的職務重新切分,這樣一來就可以降低應徵條件的門檻,要找到長板不容易,只好用三個短板來拚裝,期待三個臭皮匠有機會勝過一個諸葛亮。

從一開始木桶理論,我們都假設這個桶子是要拿來「裝水」,但如果這個木桶是用來「釀酒」的呢?這時候木桶會影響酒最終的色澤、氣味、口感和質地,當然也就影響了這桶酒的價值與價格。

這時候木桶的功能非常明確,就會慎選木板的材質與長度,不可能會出現長短不一的情況;就好比企業裡正在進行的一項專案計畫,任務組成的人員都有特定的功能,如果因為人力不足而拼湊出許多兼職的任務編組,那最後釀出的酒走味的機會很高。但有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找不到人才,就會先用還不成材的人頂著先,結果就會看到原本想用來釀酒的桶子,最後卻只能用來蒸飯。

如果木桶的功能很明確,那麼打造木桶時是否就該做好選擇?如果要裝水,怎麼會把短板放進製程裡?如果是要釀酒,那麼應該就要挑選好木。所以在打造木桶時,應該先清楚這個專案團隊,是要往哪裡去達成什麼目標?同樣是木桶,但要來裝水、裝飯或釀酒的各有規格。
 

長板和短板的思維角度不同,難以直接比較優劣

長板和短板的思維,很難從一個角度決定優劣;因為在不同情況下,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考量。整體來說,短板的概念,比較是針對企業內部的優劣分析;而長板的概念,則是比較從外部市場的角度來看。對團隊內部而言,需要每個成員都出類拔萃,才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對外部市場而言,需要有長板的特色與創新,才能開創新局,保有競爭優勢。

如果短板是整個系統最弱的一環,看似沒價值無用的部位,應該要加強和替換,但是脆弱的一環有時候會被用來保護其他元素免於受到更大的損害。像是電子迴路的保險絲就是採用鎔斷的機制,才能保護電路避免電壓過高而產生短路。這時候,最弱的一環反而是必要的存在,藉以關閉系統或者啟動其他保護機制,像是汽車受到強力撞擊的緩衝區,你會發現車子受到撞擊,前後都會凹陷,但是駕駛艙外圍通常都還保有一定的空間,其實就是犧牲車子比較不重要的空間,來保護車子裡最重要的空間。

車子的撞擊緩衝區設計,就是犧牲較不重要的區位,來保護重要的部位。將車子前後的區域的硬度減弱,藉由撞擊後的擠壓縮作為彈性空間,因此當受到強烈撞擊時可降低駕駛座艙的衝擊,以保護駕駛與乘客。

如果木桶的每塊木板,在企業組織中比喻為不同的人才或部門,會考量彼此的優劣勢。許多企業覺得績效不好,是因為員工需要個人技能的培訓,但仔細探究問題,有時組織層面的因素才是導致問題的真正原因。

倘若,這木桶的每塊木板,是您個人的能力呢?那您會想要把您的長板發揮到極致?所向無敵無人能比的頂尖技能。還是盡力彌補短板,讓自己不擅長不熟悉的技能,努力地學習讓自己可以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