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群體恐慌下,假消息更容易被傳播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坊間充斥許多假訊息,而這些不實的消息似乎很容易傳播開來,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甚至有些人出現脫序行為,不戴口罩被勸導,好像抓狂似的變了一個人,今天就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行為發生什麼事?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坊間充斥許多假訊息,而這些不實的消息似乎很容易傳播開來,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甚至有些人出現脫序行為,不戴口罩被勸導,好像抓狂似的變了一個人,今天就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行為發生什麼事?


       在疫情之下,雖然人人自危,但是因不安或害怕產生混亂,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很有可能導致傷害擴大,這種情況稱為群體恐慌。不特定的群體指的是可能受到影響的多數人,形成特有的群眾心理,接著網路匿名性也鬆動個體對倫理與道德的判斷,覺得在疫期期間能做的事情,似乎除了宅在家裡像坐月子一樣,另一個就是把訊息傳遞出去好像就能貢獻己力。

 

       曖昧不明的訊息傳遞造成不安時,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就可能讓人捕風捉影。像是發現新型病毒患者,接著就會爆出很多地方都淪陷,然後聽說那裡也有只是還沒有爆出來,接著可能受影響的對象就會跟身邊的人講哪裡可能也有案例足跡,接著就出現繪聲繪影。當社會多數人面臨緊急事件或不安的情況,往往會以脫序的方式來行動,在市場裡以「提醒」方式要求攤商配戴口罩、保持防疫「距離」,最後卻演變成集體爭執的「群聚」,然後鬧上新聞。

 

假消息可傳播的距離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AllportPostman曾嘗試把流言散佈程度,以心理學公式量化,他認為流言(Rumor)擴散延燒程度,受到兩個因素影響,一個是訊息的模糊程度(Ambiguity),以及該訊息對傳遞者和接收者有一定的重要性(Importance)。所以流言傳播速度(R= A×I。沿用這樣的概念,新冠肺炎假消息的傳遞速度(R)會非常的快,因為不管訊息對或者是假,一定有似是而非,或者假以亂真的成分,這就增加訊息模糊程度(A);而在這波疫情之下,任何資訊可能都對不特定的多數人很重要(I)。因此,為什麼謠言仍會滿天飛?而社群媒體的便利,也增加了傳播的速度,而且網路不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因此資訊的傳播也會更加快速。



       像是葡萄是水果、萬華只是地名,但被貼上新冠的標籤後,往往因寧可信其有的心態,而使得事件越演越烈,而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應該是在第一時間傳遞正確的消息,讓多數民眾知道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但多數人卻選擇了網路聲量或者收視率。網路病毒有二種:一種是由程式碼組成,另一種是由人心的不安造成。


       本來資訊的交流,對閱聽人來說應該是開闊視野的機會,可以接觸不同的議題和話題,產生新的想法,但是樹多必有枯枝,在接觸大量資訊的時候容易讓自己面臨「資訊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資訊瀑布或稱為資訊串流,有些人稱之為「帶風向」,也就是面對一個事件時,大多數人沒有確切可靠的資訊,因此得要依賴他人提供的訊息,但是面對一個陌生不熟悉的議題,往往第一次聽到某個論點,那麼就會傾向支持那個論點,隨著該論點支持者越來越多,就會使越來越多人接受這個觀點。而當人數多的時候,常會使人做出更冒險的行動,因為群體力量大,多數人做的事情一定事對的這種偏誤,就會停止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轉而模仿其他人的行為,於是群體就會做出錯誤脫序的行為。

 

解離,脫序行為

 

        因為重大災害或事故,造成不特定的多數人遭遇到威脅,或者因為沒有正確的傳遞資訊,被流言或假消息煽動產生害怕的心理,人會陷入恐慌,甚至解離的狀態,導致群體的暴動或脫序行為。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的名詞,指的是個體面對壓力時,會出現的一種防衛機轉。在極大壓力下,整合自身的情緒、感受、記憶或身分等經驗過程出現障礙。讓自己暫時抽離原本的角色,以避免更大的心理威脅。但日常生活中,有時候也會出現正常的解離經驗,像是在做白日夢的時候,渾然忘我聽不到別人正在跟自己講話。但是在巨大壓力之下,有些人會覺得「這一切都不是真的」,或者告訴自己或別人「台灣沒有疫情」,這種失真的狀態,其實有可能就是在一種解離的過程。

 

       在這波疫情之下,可以做的事情是:沒有經過查證的消息,不要亂傳,錯誤的訊息比無知更可怕。況且,人家說謠言止於智者,如果謠言還一直傳播,而你也在訊息傳播鏈之中,那不就說明了自己是笨蛋嗎?不要對不確定的事情過度恐慌,世界上有一種危險,叫做一知半解;如果自己不是專業,就聽專業的;如果身體不舒服,就找醫師,如果心理不舒服,就找心理師。

  

  

參考資料:Allport, G. W., & Postman, L. (1947). The psychology of rumor. Oxford, England: Henry Ho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