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入性」大腦神經生理回饋訓練:失智預防新曙光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我沒在受苦,而是在努力,努力參與許多事,和以前的我保持接軌,我要求自己活在當下,我現在也只能活在當下了。Photo by Craig Whitehead on Unsplash

       記憶是建構出人一生的重要功能,我們人生的經驗說穿了就是記憶的累積,如果今天記憶消失,那麼我們是否真的在世上活過?試想一種情況:走在路上,你忘了你是誰?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變得非常陌生。而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糟,甚至有天你忘了怎麼吃飯穿衣。這不是電影情節,可能真的發生在你我身上,臨床上稱為失智症(Dementia)。既然是失去記憶,為什麼不叫失憶症?因為失智症所產生的影響不只有記憶,而是生活裡多數重要的功能。

一旦發生失智,惡化是必然的結果

       失智症一旦發生,依照目前的醫學技術,是無法治療這種疾病的。雖然有失智症的藥物,但其實不是「治療」失智,嚴格說起來是「減緩」惡化的速度。也就是罹患失智症,目前醫療只能降低個體功能退化的速度。所以在臨床上預防勝於治療,偏偏多數人都開始覺察到有些症狀,像是記憶逐漸退化、一時忘記要做什麼?注意力難以集中等,才開始警覺是不是可能有失智了?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心理學教授 Alice 罹患失智症的歷程,她在電影裡有一段演講詞是:

我的昨天隨風而逝,我的明天無人知曉,那麼該為了什麼而活?我謹守一日哲學,決定活在當下。不知道到了哪一個明天,我將會忘記自己曾經站在你們面前發表過演講,即使這些記憶在未來被遺忘,並不代表我沒有認真把握今天的時時刻刻。即使終究會忘記今天所發生的事,也不表示今天一點都不重要。

        有天醒來,對於身邊的人事物全然陌生,忘了自己是誰?也忘了生活的一切,然後也忘了怎麼生活。
神經生理回饋訓練,非侵入性治療

        臨床心理學家不斷在找尋失智症的原因,在還沒有找到確切病因之前,短時間應該很難有突破性的治療方法研發出來。因此多數醫療專業人員致力於預防的方法,包含像是持續心智活動、地中海飲食、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三高等。是不是做了這些就能有效預防失智?我們只能說盡可能增加保護因子,避免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就比較有可能避開失智的侵襲,
       但如果已經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退化跡象,在臨床上這種情況稱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on Impairment),出現這種狀況有很高的機會將發展為失智症,但不是每個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都會出現失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仍可以獨立自理,但失智症患者隨著病程演進,日常生活往往需要他人協助。而大腦保健只有在特定時間點效果特別明顯,或許健康都有所謂的黃金保健期,錯失關鍵時刻可能現有治療的反應有限,因此對於失智症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預防」,事先保護大腦健康,而非在大腦神經開始受損後,才嘗試去修補。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仍可以獨立自理,但失智症患者隨著病程演進,日常生活往往需要他人協助Photo by Joyce Romero on Unsplash


       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Johns Hopkins Medicine)醫師Dr. Fotuhi的腦適能團隊發表在《阿茲海默症預防期刊》(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發現:透過神經回饋訓練可以促進認知功能;他們找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並給予大腦客製化的訓練(包含神經回饋、認知訓練和大腦優化諮商),結果發現這些患者在記憶或其他認知領域訓練後有明顯的進步。

. 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


       透過非侵入性的腦波訊號蒐集,檢測大腦神經活動電位(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接著透過數據分析來描繪大腦的功能性活動(Quantitative EEG),透過分析結果來評估大腦區域的腦波訊號,可能使個體出現目前的症狀。一旦定位出大腦哪些區域,便能依據個人不同狀況制定訓練計劃,將大腦優化高效舒適狀態。
       在神經生理回饋是一種「非侵入性」且少副作用的大腦訓練方式,透過腦波儀器蒐集大腦當前運作模式並轉換為可辨識的數值或圖形,接著與受訓者希望達成的目標進行比較。當受訓者的大腦運作越接近理想狀態,個體會獲得立即的音樂或視覺回饋,接受訓練者可以即時同步(real time)的覺察自己腦波運作,並依據回饋的訊息調整自己的行為,找出調節大腦活動的最好方式,以達到腦波優化的目標。這個過程就像透過健身儀器進行肌肉訓練,經過專業教練的指導,以及努力練習,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形體狀態。

. 認知功能訓練(Cognitive Skill Training


       研究團隊根據每位參與者的認知評估結果,打造個人化的訓練模組。而認知訓練透過類似遊戲的方式訓練大腦,主要針對記憶、注意力、心智處理速度或問題解決策略等。至於要訓練那些認知功能,主要是依據每位參與者評估結果來量身訂做。我們常說活動,要活就要動;大腦也是一樣,動腦動腦,要腦健康就要多動他。因此認知功能訓練就是從不同面向提升大腦效能,大腦本來就是樂於學習的,越學習越能有效增進記憶。

. 大腦優化諮商(Brain Coaching/Counseling


       研究團隊提供參與者顧問式的健康管理,請臨床心理學家提供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這是一種心理治療,因為人的觀念和想法,往往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認知行為治療透過調整參與者不適切的觀念,臨床心理師提供改變這些影響生活信念的建議。運動心理學家設計適合的運動方案、提供地中海飲食衛教、冥想放鬆、情緒壓力釋放課程、放鬆訓練、睡眠衛生教育等。生活方式改變了,大腦才有機會改變。大腦優化了,也能增進到生活品質。

       研究團隊找來127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給予他們為期十二周(總共60小時的大腦鍛鍊);結果有84%的參與者(107位)在注意力、專注力、執行功能、問題解決能力和認知處理速度都有明顯的進步。該研究除了發現透過神經回饋訓練可以促進認知功能外,還能使腦中負責處理記憶的海馬迴(Hippocampus)體積變大。海馬迴接收來自感官的訊息,把新的資訊與既有的知識經驗整合,也將新的訊息融合至長期記憶。因此海馬迴的體積大小,與記憶力和認知功能密切相關。

海馬迴負責記憶訊息處理,協助個體把新資訊和既有知識融合,海馬迴大小常與記憶表現有關。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在接受為期三個月共總共60小時大腦保健訓練後,有84%參與者認知功能有明顯改善,有9%參與者有中度改善。


  隨機挑選17位參與者進行核磁共振的腦影像分析,結果發現有9位參與者的海馬迴體積變大,而有3位參與者海馬迴的體積沒有改變,但認知功能缺損的患者,理論上腦部萎縮的情況會隨時間過去惡化,如果能夠維持一段時間沒有變化,基本上可能就是延緩疾病的發展。雖然神經回饋是一個嶄新的大腦訓練方式,但Dr. Fotuhi不確定腦適能的那些活動有益腦部訓練?是大腦優化?是認知行為治療?是神經回饋?還是三種交互作用的結果?
       但不管是哪些活動有益腦部訓練,研究團隊發現:年齡較輕以及開始時的簡易智能狀態測驗分數較高(也就是認知功能還沒有退化太明顯的患者),與接受腦適能後認知的表現呈現高度相關。越早開始進行大腦保護,就很像儘早進行健康規劃,才能享受健康自由的人生。

如果最終失智找上門,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讓它上門的時間晚一點,晚到接近人生盡頭,就可以視同沒有發病。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參考文獻:
Fotuhi, M., Lubinski, B., Trullinger, M., Hausterman, N., Riloff, T., Hadadi, M., & Raji, C. A. (2016). A Personalized 12-week “Brain Fitness Program” for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and Increasing the Volume of Hippocampus in Elderly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3(3), 133-137. doi:10.14283/jpad.20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