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掉的大人,無辜的小孩-兒虐天天上演,只是你我有沒有看見?



       台灣近期社會新聞中,常出現越來越多的兒童受虐事件,無論是因為肉圓沒加辣就辣手摧殘妻小,還是幼稚園主任因情緒失控而施暴,又或者年輕媽媽覺得女兒像坨屎就失手打童致死。每個案件都惹得天怒人怨,也對孩童的遭遇感到怵目驚心與心痛。

       當被生父毒打的孩子哭求:可以休息一下嗎?。一個被打的孩童,竟不是哭著說:不要再打了。而是要求「休息一下」,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或許已經是孩子內心已經接受一定會被打完,也願意接受被打,只是太痛了只要求休息一下緩和疼痛後,再繼續接受被毒打。
       不幸的是這些案件並不是第一件,雖然我們希望是最後一件,但現實中可能不會是最後一件。兒童虐待一直全球的議題,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早期僅認為身體的傷害才是虐待,但是我們遇過許多看不見的傷更難復原。

兒童虐待的類型


       「兒童虐待」是指兒童遭受到虐待,而往往是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持續對孩子施予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主要照顧者可能是父母、親戚朋友,或者保母或托嬰幼兒園老師。站在孩子的角度,這些應該要好好照顧我、保護我的大人,怎麼會是傷害我的人?如果連我最愛最親近的人,都可以這樣的傷害我?那還有誰我可以相信?
      兒童虐待的類型可分為四種:「身體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和「忽視」。「身體虐待」是指主要照顧者,重複持續的對孩子造成非意外的傷害,導致孩童外型或器功能的損害,甚至死亡。
      「心理虐待」是藉由言語暴力、脅迫或否定態度,使孩童在發展、智能或情緒行為方面出現問題,有些行為雖然沒有直接造成孩童身體的傷害,但是卻會形成極大的恐懼,像是把孩童關在衣櫃裡、羞辱嘲諷。通常身體的虐待會對兒童造成心理的創傷,有些遭受身體虐待孩子可能也會遭受到心理虐待,但是受到心理虐待的孩子卻未必會有明顯的身體虐待,但是這種心理的傷卻會讓人生不如死。
      「性虐待」是對孩子進行性侵犯,或者拍攝色情圖片影片;有些性虐待是有身體的接觸(性侵害、性暴力),有些並無身體的接觸(利用兒童拍攝色情影片,或者讓他們觀看色情圖片影片)。韓國改編真實事件的電影《熔爐》,或是台灣有些照顧孩童的單位也不乏出現對兒童性侵的事件。
      「忽視」是對於孩子基本需求的剝奪,像是不讓孩子吃飯、住宿、就學、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等。有些是主要照顧者的無能為力,有些是他們的刻意遺棄。但不管怎麼樣忽視都會造成兒童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
    兒少保護相關案件每個月平均會有1300通報,也就是平均每天就會有43件家庭暴力相關案件發生。但真實遭受虐待的孩子,可能是通報數字的好幾倍。因為在身體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和忽視四種類型中,身體虐待和部分性虐待可能相對容易察覺,但心理的虐待和忽視卻是很難被發現。如果受虐的個體存在「家醜不外揚」或「忍一時風平浪靜」的價值觀,那麼更可能遭受到持續的暴力對待。

大人任何原因都無法抹滅孩童被虐待的事實

       不管怎麼施虐者有任何的原因,都無法抹滅傷害已經造成的事實。站在心理學的觀點,兒童虐待的發生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特定的社會、家庭、家長態度和兒童本身都和虐待形成有強烈相關。臨床心理學家大致上會從三個角度來看兒童虐待的議題:加害者、被害者和社會環境。
       什麼樣的人可能會施虐?什麼樣的孩子有被虐待的高風險?以及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下,較容易出現兒虐事件?其實會不會出現施暴很難從特定的外觀上辨識出來,但是通常如果父母年紀較輕、缺乏管教技巧,當孩童出現不符預期的行為,只知道用打罵的方法讓孩子快點安靜,或者主要照顧者有反社會性格、酒精或物質濫用問題。這些通常都是比較高風險可能出現施暴的因素;但是曾經有沒有被家暴經驗,並不代表他們為人父母後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下一代。
       而有些兒童也比較可能成為被害者,像是比較難養育的兒童,嬰兒時期出現的氣質是比較難教養,也比較會哭鬧的孩子,通常就會讓照顧者感覺煩躁,這時如果缺乏教養技巧,又想要讓孩子乖乖聽話,就會有些照顧者透過餵食酒精、藥物等方式讓孩子鎮靜下來。
  一些在非期望下出生或存在的孩子,也是遭受虐待的高風險族群,因此有許多繼父繼母對於配偶前任的孩子,就會出現敵意,或者還沒有準備要為人父母的人,突然得要當爸爸媽媽,這時通常對孩子也比較沒有耐心,當壓力過大,而不願意面對養育責任,就容易出現暴力行為。

怎麼知道孩子有沒有被虐待?提高警覺

           我們很難防備施虐者,因為很難從一個人的外表判斷他是否會虐童,就像我們也很難判斷一個人到底會不會犯罪?在心理學裡,預測一個行為最好的指標就是過去有出現過相同的行為,目前能做的是針對高風險家庭做通報和訪視。

       提高警覺留意身邊的孩子是否出現明顯的異樣?像是兒童變得害怕與大人接觸、顯現過度警覺,對於稍大一點的動作顯得過度緊張,遇到大人接近時會顯得害怕或不安,強烈的侵略性或敵意,抱怨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
       如果你了解這個孩子,他的行為表現和過去有差異,那麼就協助通報。如果你不了解這個孩子,那就你的經驗裡,是同社區同年齡的孩子,不太會出現的反應,但你卻覺得他出現不常的反應,疑似遭受到不當對待,甚至被疏忽照顧、遺棄可透過衛生福利部的「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此平台線上求助或通報。除了在網路平台上分享已經遭受到虐待的事件外,您還可以在孩子疑似受到虐待的時候,替他們通報。

事後的義憤填膺,不如事前的救命之恩


        如果您同時是孩童和施虐者的親人,請不要相信他會改過,因為你選擇原諒,很高的機會是悲劇重演。
你的縱容,可能讓孩子從此失去笑容;
你的再給他一次機會,可能讓孩子失去生存的機會。
你選擇了機會,那誰給孩子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