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思考或者稱為視覺思考,這是一種把訊息轉換成視覺的方法,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對於外在訊息的編碼,可以透過不同感官編碼,看起來、聽起來、聞起來、摸起來、嚐起來…的感覺形成了經驗。
但實際生活裡最常使用的多數是視覺與聽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透過抄寫筆記或者用手機拍照錄音等,希望加深自己的印象(不過學習的惰性,大概都是要用的時候看一下筆記,很少會再回去聽錄音或錄影)。這時學習過程中的同步紀錄,就會成為自己未來在提取記憶時,很重要的「線索」。
接收訊息和思考是不同歷程在運作
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到不同的訊息,無論是聽覺語言或者視覺文字,但是大腦在接受資料後,會有一大部分會轉化成圖像訊息。舉例來說:現在請你想著「芒果」,這時候你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是「芒果」這兩個字?還是一整顆芒果?如果你想到的是一整顆芒果,那你不覺得自己大腦很強嗎?因為你看到的明明就是文字,而且我也沒有請你想著芒果的圖像,但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想到整顆芒果。
不然請你再想想「飛機」,這時候你可能會在腦海中形成飛機的圖像,或者機場相關的畫面,這和每個人自身的經驗有關係。在學習發展歷程中,多數時候我們是先學會型態辨識,然後才開始命名;小孩子還不知道飛機兩個字怎麼寫,但他們卻先認得飛機的「特徵」,然後開始發展相關的概念,當相關概念發展成熟到一個知識網絡後,發展心理學家Piaget稱之為「基模(schema)」。
閱讀和理解是兩回事
閱讀是接收訊息的另一種形式,閱讀、理解和運用是三種不同的層次,看得懂不一定讀懂,沒有讀懂就難以產生理解,沒有理解就難以產生洞見(insight),無法理解的東西當然就很難運用。這三者是息息相關並且相互影響,下面這段文章請嘗試閱讀看看:
「大腦額葉一項被認為高層次認知所在,重要的心理歷程像是抽象思考、智力統整、情感表達等,都和額葉脫離不了關係。額葉包含了中央溝前方的部分,約佔人類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若按照解剖和功能上的特徵可以區分為四個部位:初級運動區、前運動區、前額區和額葉底內側部。
前額區和額葉底內側部合稱為「前額葉皮質區」。Brodmann是德國神經科醫師,他將皮質細胞結構劃分出52個區域,其中前額區是Brodmann area 9、10、45和46區,額葉底內側部是Brodmann area 9至13區、24、32等區。
額葉損傷最常見的症狀是對反應失去了「抑制」能力,在神經心理測驗上出現的症狀則為「不當持續(perseveration)」,神經心理損傷患者很難捨棄舊有的反應,行為出現固執難以變通的情況,因此必須因應情境需求而隨時改變反應的狀況,患者就容易出現適應困難。」
是不是每個字都看得懂?但是若非醫護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會納悶究竟在寫些什麼?而如果跟神經系統不熟的,這幾區到底在哪裡?又能幹嘛?如果這時候再繼續用文字說明,那麼一般民眾或者學生就很快陣亡,進入睡眠狀態。
但我們可以把上述的資料,轉化成圖像,左邊是普遍認為要畫得清楚,右邊則是大概標示出位置,讓自己記憶形成一定的草圖。 |
圖像是促進理解的一種形式
既然人類心理運作歷程,習慣把文字轉成圖像,那我們把上面這段文字轉成圖像呢?腦區的位置,或者負責什麼功能,就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讓閱讀到的訊息內容,可以轉換成一個草圖,而這個草圖是促進對訊息的理解,有理解才會產生進一步應用或探究的動機。
這是把文字訊息萃取重點後,形成的視覺圖像筆記,這樣以後再次看到的時候,就可以比較快速掌握當時的學習內容。 |
轉成圖像後,是不是就有一種馬上懂一半以上的感覺?這就是視覺思考的其中一種方法(當然還有其他方法),重點是這個能力和繪圖沒有直接關係,因為重點是「視覺引導思考」,並非繪畫藝術能力的發展,所以圖像思考重點在於溝通思考,下次不仿試試看用紙筆來嘗試視覺學習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