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Doodling)思考術-跟著心理師的思考脈絡探索世界的知識

    開始把視覺紀錄運用在學習上,是近兩年的事情,小時候很不喜歡畫畫,跟多數人一樣覺得畫得不像會被笑,一堆有美術天份的同學,紙筆塗一塗就能產出震撼的作品,所以美術的經歷和多數人一樣,高中之後就不太畫畫了;但是,或許有些朋友好奇怎麼可以畫出視覺紀錄?學呀!

視覺紀錄的基因

      一路念心理系到研究所,很多文字理論光透過閱讀很難懂,所以那時候就習慣用「圖像思考」,就是把抽象的概念轉成圖像去理解,因為文字有時候以具體描述事物的關係,舉例來說如果要你跟沒有到過台灣的朋友,介紹「台北101」,一個只能用文字或語言描述,另外一個可以用圖像或影像,哪一個會讓友人留下深刻印象?
單純文字描述(右邊),或者簡單畫一個示意圖(左邊),會讓人家比較好理解台北101的高度?視覺紀錄不是美術,所以不需要畫成這個樣子,而且我也是用10分鐘抓一下特徵,就完成這樣的塗鴨了。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多數人應該看過書籍或者教科書,有些專業領域的朋友也會看研究文獻,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先看圖表,或者圖表會留在印象中比較久的時間。也因此我求學時候就喜歡把一些文字訊息轉化成圖像,無論是比例圖、流程圖、矩陣圖等;而很多理論也剛好都巧妙地能轉成圖像理解,那時候還不知道視覺記錄這個東西,只是喜歡把很多paper或者文章,用圖像的方式作成筆記。


我自己在看文獻資料,也喜歡把裡面講的概念,用畫圖的方式呈現,這樣下次再翻筆記的時候,就可以形成一個圖像;有時候文字筆記多是關鍵摘要,過一段時間再回過頭去看,就容易印象模糊。


視覺圖像初體驗
      第一次接觸到視覺紀錄,是邀請楊斯棓 醫師來中國附醫演講時,他邀請視覺紀錄師Rae來為演講做紀錄,那時候才發現原來有視覺記錄這種東西;接著又去上品思學習Pheobe的博贊心智圖課程,獲得心智圖管理師的認證後,也發現Pheobe的先生David也會視覺紀錄,請教一些學習方法後,就開始買書練習。所以透過視覺紀錄書籍學習「技法」,而自己有心理學的背景,自然可以把後面的「心法」搭上線,然後就開始嘗試在學習過程中,開始用塗鴉的方式進行思考。

在課程或者會議時,透過視覺紀錄可以必較清楚連結前後的關係,因為投影片有時候切換過了,就難以對照前後關係,但是全幅的視覺圖像,可以創造內容的連結。


      人類對於訊息的處理,是透過影像與符號兩種元素組成,根據心理學家Paivio的雙碼理論(dual-code theory),我們會使用圖像編碼與文字編碼來儲存外在訊息。這兩種沒有誰優誰劣的差別,只是有些訊息透過圖像處理比較有效率,反之有些則透過文字編碼比較好理解。例如有人問你「蘋果長什麼樣子?」我們透過畫一顆蘋果,可能比用文字描述容易得多;然而,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道德?」要用文字來描述這樣抽象的概念就已經很困難了,但若要用圖像來表示,則會更加困難。

所以有機會在學校和學生分享心理學知識時,有時候我也不太做投影片,只要一塊黑板和粉筆,我就可以講兩個小時了,因為圖像讓我比較容易回想起「全貌」。

      但是若是透過塗鴉可以把具體的東西表現出來,會比文字抄寫幾十遍還有用,因為塗鴉是對訊息的精緻化處理,可以留在長期記憶更久的時間;而如果透過塗鴉把抽象的東西表現出來,那麼會提升自己的創意思考,因為要把抽象的概念表達出來,得需要一點「想像力」,而這個仰賴平常的「觀察力」,只是在繁忙的生活裡,多數人不習慣觀察,也鮮少留心觀察,或許自己受心理學訓練,很多東西都會看得比較細。

視覺筆記的學習效果

      很多人害怕繪圖而抗拒塗鴉,但其實在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塗鴉可以增進學習效能,而且還可以提升專注。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心理學院Ainsworth的研究團隊想要知道繪畫塗鴉在學習記憶上能扮演什麼角色?他讓學生透過塗鴉來學習科學,他們推理與思考能力顯著優於傳統學習方式的學生。而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心理學家Andrade也認為塗鴉可能在面對無聊或龐雜的資訊時,可以幫助我們專注處理重要訊息。

      在學習簡報製作時,多數人都會提到心理學的現象「圖優效果(picture-superiority effect」,也就是在介紹概念的時候,用圖片的呈現通常會讓聽眾記得較久。雖然如此,多數人在學習上還是透過文字來理解,所以隨著時間過去而產生遺忘。但是,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學習記憶裡,有所謂的「繪圖效果(Drawing effect」,也就是同樣的訊息用視覺筆記的學習效率,會比文字筆記還要好,這也是我自己喜歡透過視覺化學習的原因。


現在學習都喜歡透過視覺紀錄呈現,因為過了一段時間再回過頭來看,還可以還原課程現場,快速複習當時候記錄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