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您很重要,因為孩子怎麼發展跟您有關



工作就很忙很累了,哪還有時間陪孩子?
孩子就讓媽媽和老師去教就好了
    大多數的父母親都是當了爸媽後,才開始學著怎麼照顧孩子、怎麼教孩子。心理學有一門學問是「發展心理學」,發展指的是個體身心特質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發展心理學就是看孩子從小到大、從年輕到老,各種心理特質怎麼變化,所以兒童臨床心理師就是專門在處理孩子發展問題,像是智能發展、情緒困擾、人際互動或者常聽到的兒童發展疾病。但是除了和孩子有關的議題,絕大多數孩子出現的問題都和父母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兒童臨床心理師還得面對孩子的父母。

父親角色常被忽略

      過去都認為母親在嬰幼兒時期扮演關鍵的角色,過去心理學往往忽略的父親在孩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和佛洛伊德的理論有關,因為佛洛伊德認為母親在嬰幼兒早期發展扮演決定性角色,但是父親則要孩子發展進入學齡期才有相當的影響力,然後父親在發展心理學中就消聲匿跡了一段時間。
      身為父親常常會有一個現象是,下班回家就晚了,吃個飯洗個澡可能就準備要休息了,一大早又出門上班,然後和孩子的互動相對就減少。而心理學家稱為這樣的角色為「缺席父親(father-absence」,也就是父親經常忙於工
作或不參與子女互動。
      我曾經遇過一位大學生,他說從小到大父親從來沒有參加過他的畢業典禮,我們直覺都會認為父母至少會參加過幼稚園的畢業典禮,起碼國小畢業典禮都會全家紀念這個里程碑,但他說父親從來沒有參與過他人生的重要事件。我好奇地問他這樣會很失望嗎?他回答:「習慣了,我現在比較習慣他(父親)沒有出現,他出現了我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孩子已經習慣了沒有父親的存在,如果你是為人父,你會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有爹陪的孩子比較聰明

     倫敦帝國學院Ramchandani的研究團隊在2017年發表了一篇研究,他想問一個問題是:父親和孩子的互動,會不會讓孩子的心智發展較好?所以找了有三個月大左右嬰兒的家庭,然後在居家環境評估父親和孩子的互動,接著等2年後再評估父親和孩子的互動,然後也用貝萊嬰兒發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幫孩子做認知發展評估。
      研究結果發現如果父親對孩子有較多陪伴,也對孩子的需求較敏銳回應,這樣的孩子智能表現較好。如果父親對孩子叫退縮或者較多負向情緒,那麼孩子的認知發展相對也較差。所以想要孩子比較聰明,不要只叫他去唸書或者送去補習班,在他還小的時候多陪伴一下,可能都會讓孩子的發展好一些。



      其實在台灣也有針對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的孩子做過相關研究,這是台大醫院高淑芬醫師做的研究,他們想知道父親的教養模式,和注意力缺乏過動症有沒有關係?結果發現到罹患ADHD孩子,他們父親通常較少提供情感上的關心,甚至較嚴格的管教;他們的父親在孩子小時候也較少和他們互動,這樣的孩子當然也較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支持。
       爸爸,您其實很重要,因為孩子怎麼發展,跟您有關。而人的發展很特別,通常您越不管他,他越會長成您不想要的樣子,趁還來得及,多花點時間陪孩子吧!
   

參考資料:
1. Sethna, V., Perry, E., Domoney, J., Iles, J., Psychogiou L., Rowbotham NEL., Stein, A., Murray, L. & Ramchandani, P.G. (2017). Father-child interactions at 3 months and 24 months: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t 24 months.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38(3):378-390.

2. Chang, L.R., Chiu, Y.N., Wu, Y.Y., Gau, S.S. (2013). Father’s parenting and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4(2):1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