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學運動會(Universiade)是讓大學運動員參加的國際綜合性體育活動,主辦組織為國際大學運動總會。2017年的世大運就在台灣舉辦,所以當然就要大肆宣傳一下,主要是讓台灣民眾知道有這樣的國際性活動,另外一方面也向其他國家宣傳台灣,希望對體育有興趣的人可以來台灣觀賽,順便也觀光一下。
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公布官方宣傳影片「Taipei in Motion」,影片一推出就獲得好評,大家驚訝的最大理由是:官方影片竟然可以拍得那麼專業有質感。「政府終於讓人民驕傲,有端得上檯面的作品了!」「終於覺得自己的稅金沒有白繳了!」其實背後透露出一個訊息:民眾對政府的設計美感有多失望?既然是宣傳影片,當然主要的目的就是「宣傳」或者「行銷」,最後的目的應該是宣傳活動、行銷台灣。
心理知覺歷程
可是台灣民眾很可愛,在多數人喜歡的作品,總是會有人雞蛋裡挑骨頭,應該是想要讓團隊更上一層樓吧!有個單位指教「選手跳水時,雙腳未與肩同寬,還呈外八字;跳水蹬出瞬間屁股沒夾緊,兩腳走位;手臂沒夾緊頭,跳水入水點太近等問題」
在知覺心理學裡,探討人類怎麼接收與詮釋外在訊息?如果要表現出游泳的氛圍,只要有游泳池、水道、穿著泳衣的人、跳水動作,這幾個元素就可以讓人覺得他下一步就是要游泳或者游泳比賽,即便最後沒有下水,大家還是覺得他下一步就是跳水。也就是外來的感覺訊息,個體透過經驗與知識加以詮釋,達到辨識的目的,這就是認知心理學提到「由上而下歷程(Top-Down Processing)」。
泳道、泳帽、泳鏡、泳褲、預備動作,這些元素就可以指稱「游泳」這件事情,即便最後他沒有跳下水,多數人還是會覺得他要游泳。真正比賽帶著泳帽泳鏡,誰會知道到底是誰?況且,影片只有出現2秒鐘,一般人根本不會在意是誰跳下水。
|
有了由上而下歷程,接下來個體要處理訊息是需要時間的,世大運的宣傳影片,泳者跳下水的動作影片只有出現2秒,一般民眾在看廣告影片,2秒鐘訊息處理的時間,本來不太可能意識到這麼複雜的動作組成,若要給出動作專業建議,一定要暫停定格;一般民眾在感知影片,只會從整體脈絡去觀賞,不會去看細節。再者,這部影片的游泳選手,從頭到尾都沒有露臉,一般民眾根本不會知道他到底是不是游泳選手,因為環境的氛圍,就會讓人家覺得他是選手。
從宣傳影片看訊息傳遞
廣告或宣傳影片,其實都是在傳播內容。有一個傳播理論稱為「拉斯威爾傳播模式(Lasswell’s model)」描述訊息傳遞的幾個要素,簡單地說就是「誰透過什麼管道向誰說了什麼?最後產生了什麼效果?」
拉斯威爾傳播模式就是在回答傳播者傳遞的訊息,有沒有被接收者接收到,並且進一步達到效果。顯然,世大運這部宣傳影片,並不是要拍給專業人士看的,所以專業人士在意的點,一般民眾根本不會那麼在意。不過,台灣有些人好像常常把小事化大,才能刷存在感或者賺曝光率。
|
若從世大運這部宣傳影片,我們透過這個模式拆解,就是「台灣或台北市政府(Who)」透過「影片(Channel)」,向「民眾(Whom)」說了「2017世大運在台北(What)」「台北城有其在地文化(What)」這件二事情,希望「台灣或其他國家民眾(Whom),可以來台灣觀賽(Effects)」。
白話文就是:這部宣傳影片本來就不是拍給專業選手看的。游泳選手在準備比賽期間,本來就應該專心在本業上;選手的戰場是在賽場,而不是在螢幕上。在比賽或者職場,常常都有這樣的現象:無法在主戰場贏得掌聲,就從其他地方獲得安慰。
這部宣傳影片,就算換成真正的游泳選手,帶著泳帽、泳鏡,根本沒有人認得出他是誰?只有贏得比賽獎牌,才是勇(泳)者的勳章;就算拍攝影片的泳者動作很專業,無可挑剔,但最後輸了比賽,然後呢?
要提出質疑前,不仿先想想看:我們的對手是誰?我們的戰場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