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的核心是我們要陳述的概念,投影片設計只是其中一環;表達能力從時間長短或者目的性,可分為:簡報表達、主題演講和課程教學。投影片製作有些人在概念發想之後,也有些是在確定表達的目的後,形成架構在進行設計。投影片設計只是其中基礎的一環,卻不是影響簡報成敗唯一的關鍵。 |
近年來,簡報逐漸成為顯學,怎麼把專業講到連菜市場的阿嬤都聽得懂,就像古人白居易所做詩詞的特色「老嫗能解」。這樣的表達能力在充斥鄉民用語的現代生活尤其重要,因為你的客戶或者老闆,未必是鄉民,總不能用「香菇藍瘦」去表達一個概念吧!
但許多人在提及「簡報」這件事情,往往把它和「投影片」畫上等號,以為做簡報就等於做投影片,用Copy和Paste剪剪貼貼就可以了!那其實是《簡報禪》作者Reynolds所提到的「投影件」。先前提到聽眾注意力有限(請參考:簡報心理學系列(二):聽眾注意力),所以在演講或簡報場合中,聽眾要嘛聽你講,要嘛就是看投影片,很難同時注意兩種訊息(即便可以一心二用,在處理訊息的精緻度也會大打折扣)
簡報,當作「名詞」指的是那份簡報檔,但若是當作「動詞」,就代表你怎麼去呈現這份主題。但不管怎麼樣,最重要的是:「你到底想要講什麼?」(「想」講什麼,跟「要」講什麼又是兩回事)。多數人想講的內容不多,就我個人的經驗,很多簡報者想講的重點大概只有兩個,那就是:「這個也想講」、「那個也想講」。最後聽眾就:「這個也忘記,那個也記不起來。」
我們今天先從簡報的階層來釐清不同的簡報概念,要做簡報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先有主題。啊不然呢?你連要講的主題都不知道,做什麼簡報投影片之類的?所以概念發想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請參考:簡報便利貼與人類記憶網)。當這些想清楚了,就會進入到投影片,而投影片製作和設計也是不太一樣的概念,你可以選擇複製貼上,讓投影片充滿了文字,這也是一種投影片製作,這樣的投影片製作大概就是給「前一晚睡不好」的聽眾好好休息用。
投影片製作與設計
多數會想要怎麼針對主題製作適切的投影片,無論是滿版、半圖半文字或者高橋流等投影片風格(請參考:投影片構圖與訊息)。而投影片製作完後,有些人會希望投影片更有「設計」感,這時候可能會調整「顏色」、「字型」或「圖片」。如果以電影來比喻,投影片製作就是把電影拍完,投影片設計就是電影剪輯和後製。但是投影片製作和設計有時候很難絕對然切分,有時候在製作過程中也會有設計思維,有時候在構思設計的時候,也會想怎麼製作。
很多人以為簡報就是做投影片,簡報≠投影片。簡報是知道主題後,簡單扼要的報告;如果你無法簡單說明,代表你未通盤了解。
|
表達簡報
表達簡報就是投影片製作設計後(有時候也未必會做投影片),要實際上台去說出你要講的主題概念。而「簡報」顧名思義就是「簡短簡單地報告」,所以時間相對較短,從1分鐘到20分鐘不等,這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把重點呈現出來。什麼場合會用到簡報呢?任何場合都有可能,提案、進度報告、產品介紹、衛生教育…等。
因為時間短,所以要能夠很快強調重點主題,如果廢言贅詞太多,反而會讓人家聽得很模糊,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通常這種表達型的簡報,大多會期待聽眾在短時間內做出決定。
假設你在公司遇到老闆,在醫院遇到院長,她說你最近在做的事情是什麼?你只有幾秒鐘到幾分鐘的時間,大概就是搭乘電梯或手扶梯的幾分幾秒,你的簡報可能決定你接下來工作順不順利,這時候就得說出有架構的重點。 |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通常時間比簡報還要長,通常是1至3個小時,而這時候更需要設計流程與規劃橋段,因為時間拉長聽眾注意力越容易分散,這時候則需要在演講過程中安排一些高潮迭起。
而主題演講通常是給予聽眾一些方法、策略或觀點,讓他們能夠做出一些選擇,甚至改變。主題演講可以包含簡報的形式,也可以有教學的形式;像我所在的醫療場域,常會需要做心理衛生教育講座,這時候往往是一小時至三小時的演講,如果都是講師在講,聽眾的吸收往往有限,這時候得加入一些教學的元素,像是個案討論、分組互動或者情境模擬等。
簡報很好的講者,未必可以把演講教學做好,但是這個是可以透過訓練學習。因為如果能夠清楚簡單表達,某一程度也意謂著你夠理解整個脈絡。
演講通常一至三小時,然後可能包含簡報與教學手法;演講通常是比較常見說話的形式,但如果僅是講者一直說,也做容易讓聽眾失去耐性。 |
課程教學
教學與學習應該是有趣的,但從小的學習經驗,常常讓人覺得學習是挫折的。也鮮少有教師接受過教學訓練,到了學校才開始摸索怎麼教學;國小的時候,教師都要我們上課不要講話,但到了大學後,上課不講話卻又被教師認為沒有自己的想法;這就是一種教學落差。 |
教師若要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就得透過教學設計與策略,運用多元適性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教學通常是確認學生的起點行為,然後設定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發展出特定能力。
所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透過內在的理性思維去思考與認識問題、了解事實或分析關係,進而發展有組織、有系統的知識概念。而教學的層次可以區分為三種:
(一) 我聽了,但我忘了(What I hear I forget)
(二) 我看到了,但我記得(What I see I remember)
(三) 我做了,我知道(What I do I know)
在成人教育中,常常會需要實務的討論,把工作遇到的問題拿到課程中討論,也把各自的訊息透過溝通來同步。這樣的教學才能產生實際的意義。 |
而教師要怎麼教?學生才學得好?以及評估怎麼樣才能達到學習目標?這樣的學習可以維持多久?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就有不同教學方式,像是:六六討論(Phillips 66)、拼圖法(Jigsaw)、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相互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等。但不管怎麼樣,都是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從原本不會的知識技能,透過教學後能夠上手,甚至精熟。
從教育心理學的概念,心理學家Vygotsky認為每個人不需要他人協助即可表現得稱為「下限」,在他人協助下可表現出的最佳能力稱為「上限」。上限與下限之間的距離稱為潛在發展區,也可以當作個體的潛能。教學,就是要讓學員能力不斷地提升。
|
所以,當有人表示自己在學簡報技巧,他可能不僅是在講投影片製作,也可能是在學習簡短地陳述概念(簡報),也可能是在訓練自己演講能力,甚至在發展教學技巧。
但多數人都以為簡報就是投影片,把投影片做好自然就能講好,這就好比室內設計師把室內設計的圖畫好,但是是否能把一個空間照設計圖去蓋出來,那就牽涉到這位設計師有沒有實際去空間了解真實的運作。又好比你請一位畫家畫出一輛跑車(設計投影片),但要請他實際做出一輛跑車(簡報、演講、教學)就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當有人說在簡報技巧時,他可能不只是講投影片設計,也可能是在講簡報表達、主題演講或課程教學。不管怎麼樣,都是一種表達能力的訓練,而這也是我們最欠缺的能力,這麼重要的能力我們的教育都交給學校的國文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