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為自己個性著色,你期盼如何出色?


沒有人可以定義我們,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是誰,也只有我們才能決定自己的樣子。」《我的少女時代》

如果能為自己個性著色,你期盼如何出色?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曾問過自己:「我是誰?」或是「我追求的東西,我到底多想要?」,有人說性格及命運,天賦也是命運。因此我們都在修練自己的個性,尋找自己的天賦,為的是不枉費自己的人生。但是,自己究竟了解自己多少?別人了解你多少?你又了解別人多少?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形式或者互動模式,也就是在考慮自己和別人的微妙關係,只是大多數的我們都從「自己」出發,鮮少思考「別人」,因此常會產生無效溝通。我們想要了解人,但卻又不夠了解人;常常照我們習慣的模式去溝通,去講我們想要講的,但未必是別人想聽的;即便是別人想聽的,講的方式不對就讓效果大打折扣。「出色溝通」就是要讓我們「知己知彼」,在溝通或說服的場合能夠「百戰百勝」。


各有各的個性,人有人的特質

       究竟什麼是個性?我們都在探索真實的自己,可能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個體在生活歷程中對人事物的適應,顯示獨特個性性格,而這獨特的個性是由遺傳、環境、成熟或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逐漸發展的心理特徵所構成,心理特徵表現出行為或思考模式時,有著其獨特的統整性和持久性。
       心理學家Allport認為個性是一些持久不變的性格特徵,Allport提出「人格特質論」,又稱為「性情論」(disposition theory)。「特質」可視為是引起行為的先天傾向。人們在各種行為向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先天傾向,特質使個人的行為在不同時空具有持續性。將人格特質分為「共同特質(common trait」與「個人特質(individual trait」兩類。

共同特質common trait

    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常受到類似因素的影響,像是種族、文化、社會生活方式等,人格結構中也就有了共同的部份。例如,東方人較具「集團主義」性格,西方人較具「個人主義」性格,即說明人格結構中的共同特質。共同特質是屬於同一文化形態下人們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質,並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的。從共同特質看,個體間的差異,只不過是指個人所具備這種特質的多寡或強弱不同而己。

個人特質(individual trait


個人特質可再分為首要、中心和次要三種特質。
Icons Created by By BraveBros.,CZ from the Noun Project.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
      
       指代表個人最獨特個性的特質,這個特質主導整個人格,又稱「核心特質」。這是一個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質,如Jason心理師的暖男特質,在形容他具有好男人特質
       小說或戲劇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誇張的筆法,特別突顯其首要特質。又例如:《經濟學人》曾用bumbler來描述某人。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
     
       指代表個人性格幾方面的特徵,最適合同來描述此人的五到十個特質,即構成人格的中心特質。例如開朗的、主動的、精力充沛的、勤奮進取、樂觀等等。如Jason心理師的開朗、貼心、主動、敏感、聰明、勤奮進取、樂觀等,都屬於中心特質。

. 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
    
       指代表個人只有在某些情境下才會表現的行為,是適應環境時的暫時性行為。例如Jason在演講場合可能會滔滔不絕,但在一般人際關係中略為剛毅木訥,「剛毅木訥」就是Jason的次要特質。

暖男的特質不是Jason自己說的,是小卡對Jason的肯定,不然你看那個特製的咖啡包小禮物,可是寫著:「我是暖男心理師,Jason Lin」(我絕對沒有叫小卡這樣打唷!我也事先不知情)



見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

       在小卡的出色溝通力中,將人的個性以藍、綠、橘、金作為分類,省去了繁複描述性格的專有名詞,其實描繪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個人首要特質」。(至於這四種顏色分別代表什麼樣的性格特質,請自行報名參與colors出色溝通力,嘿嘿嘿!)

       但因為個性不是絕對然二分法,所以還是有個人的中心特質或次要特質,因此小卡提醒大家:「不要用幾句話就將人的性格做絕對然的分類」。人格特質是穩定而長時間出現的特質,因此若從一兩個說話方式或行為表現來斷定某個人是什麼樣的個性,我們很可能只是抓到他的「次要特質」,而忽略了一個人的本性。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出現「捕風捉影」或「瞎子摸象」的情況,認為某人說了什麼話,那麼他一定是怎麼樣的人?某人做了什麼事,那麼他一定是怎麼樣的人?如果個性那麼好捉摸,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溝通不良問題出現了。
       知道一個人的性格有什麼好處?其實在Jason臨床工作裡,判斷一個人的個性,對於心理治療是否有效很重要的一個評估面向。有些個案的個性不太愛講話,這時候心理治療就得採取比較「主動」的方式;有些個案比較喜歡陳述自己的事情,這時候就得變成一個「聆聽者」的角色。有些個案的個性比較著重「感性」層面,這時候心理治療就得先建立關係並採取同理的感性路線;有些個案的個性比較著重「理性」層面,這時候心理治療就可以提供比較多的數據和衛教的執行步驟。

透過遊戲,講師讓學員更瞭解不同個性在不同情境可能出現的狀況,並且透過角色扮演讓學員能夠熟悉如何面對不同的族群,可以用不一樣的溝通模式。這真是寓教於樂呀!


溝通≠對話,聽見彼此的聲音

       換個場域,在職場上或者在家庭裡,我們太常把「對話」誤以為是「溝通」,對話只是把你想講的講完,但溝通卻包含了說服和情感交流的過程。當我們誤以為對話是溝通時,我們把想講的話講完了,卻沒有達到共識,甚至常常會出現雞同鴨講的狀況。

       在家庭裡,就像過去曾有公益彩券推出的《喜歡嗎?爸爸買給你》的廣告,兒子分享他在車子看到窗外景色的喜悅,但父親卻沉浸在自己的白日夢裡,即使孩子的眼神渴望父親回應他的喜悅,但父親的回應卻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表達的可能是:「坐在火車窗外的景色一切都好新鮮,謝謝爸爸帶我出來坐車車,喜歡和爸爸一起坐車車。」但父親的回應卻是:「爸爸買給你」。這樣的對話彷彿父子倆存在一個平行的時空裡。

  在職場人際互動裡,過去易利信有推出一則廣告《其實她聽得見》。其實這廣告一開始就點出我們在溝通上常容易忽略的情況:察言觀色。我們常自顧自講自己想說的,卻忽略了對方是不是真的接收到我們的訊息?只有在面對不同個性的人時,調整自己說話的方式,才能夠達到有效的溝通。就像這則廣告裡的結尾:Make yourself heard。其實回過頭想想自己為何而說?不過就是期待自己的聲音(想法)被聽見嗎?話語,可以選擇講完就好,不必在乎效果;也可以選擇被聽見,並且獲得改變。前者是「對話」,後者是「溝通」。

個性好與壞,要知己與彼

        個性或許沒有所謂的好壞,只是不同的個性在不同的場域,有時候能創造自己的優勢,有時候則是限制自己的弱勢。了解自己的個性和別人的個性,其實是可以在職場上互補增強,而不必走到針鋒相對,「瞭解」是為了能有更多的「包容」,因為每個人的個性都代表著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每段故事都有屬於它的顏色,各自精采。
  
     《禮記‧中庸》有段話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說話先有準備,依照對方個性,就比較不會詞窮理屈;學出色溝通並不代表溝通成功率就會百分百,但至少可以減少失敗率。每種性格代表一種顏色,每個人未必只有一種顏色,但唯一確定的是:這些不同的顏色交錯出這個世界的繽紛正所謂:「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每個人未必只有一種顏色,就像Jason的主要性格是綠色,但是藍色和金色也不遑多讓。所以綠色是Jason的首要特質,但藍色和金色可能是Jason的中心或次要特質唷!(綠色有時候臉部表情和內心想法有時候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所以容易被誤會。有時候Jason面無表情只是在思考,不代表是否定或難相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