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使用安眠藥的3大要因:睡眠心理作用,竟讓失眠患者擔心害怕戒藥!

在面對工作壓力、繁忙的生活節奏以及持續的精神緊繃,在晚上要睡覺時常會感到難以入睡;甚至為了工作忙到三更半夜,為了達成KPI而換來失眠睡不著的悲哀。犧牲睡眠是情非得已,但是當睡眠品質或睡眠效率降低時,除了影響到白天日常的工作效率,也會影響健康。

「失眠」是一個被忽視的健康問題,睡得著的人無法理解睡不著的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全球約有10%到30%的人口受到失眠的影響。但是失眠的患者想要好好睡覺,通常第一個想到的是又愛又恨的「安眠藥」。

許多因為壓力或者短暫失眠的患者,會「暫時」用安眠藥來讓自己入睡,然後這個「暫時」,以為只是短暫用,對自己睡眠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最後卻慢慢變成「長期」使用。「剎那即永恆」這樣浪漫的台詞,竟會發生在睡不著而需要服用安眠藥的患者上。然而,有些助眠藥物,會因為長期使用而出現越吃越多,而且助眠效果降低,甚至會產生身體和心理的依賴性。許多失眠患者也因為長期服用安眠藥,而感覺白天精神狀況不佳、注意力和記憶力變差等認知障礙。

(延伸閱讀:「睡得好,做得好!」提升睡眠效率,解鎖職場高效秘訣

只要服用安眠藥一周,突然停藥就容易產生「反彈性失眠」

有些失眠患者使用安眠藥一段時間後,覺得自己睡眠狀況變穩定了,未與專業醫師討論就毅然決然地自行停藥。但安眠藥用了一段時間,突然貿然停藥,可能會導致失眠和焦慮加劇,甚至比一開始失眠時的嚴重度升高。這種突然停止安眠藥後,突然出現失眠的現象稱為「反彈性失眠(rebound insomnia)」。但往往這時候失眠患者會做的事情就是放棄掙扎,無助無望地服下助眠藥物,差別只是在於躺了幾個小時睡不著起來吃藥,還是隔天決定繼續吃藥。恢復使用安眠藥可以迅速緩解這些急性症狀,而這種負增強也會強化對安眠藥的心理依賴。

安眠藥物心理依賴三因素,來自於對失眠的焦慮

Sleeppill 1
暫時性的短期失眠,使用安眠藥後,雖然可以入睡,但是會產生自己的睡眠是依賴藥物的幫忙,因而感到焦慮或罪惡,這種感受造成生理或心理的激發亢奮。
另外一種情況是服用安眠藥一段時間後,覺得失眠已大幅經改善,於是自行嘗試停藥,但因為不當自行停藥會產生反彈性失眠,讓失眠更嚴重。
這樣的情況會讓自己對於睡眠的負向信念更強化,像是「沒有安眠藥我睡不著」,於是這個想法就再次驅動了服用安眠藥的行為。在這樣的負向循環之下,短暫的失眠用藥,逐漸轉為長期失眠。

一. 安眠藥快速緩解失眠困擾

安眠藥可以快速改善失眠症狀,讓白天有精神從事各項活動。所以許多初期失眠患者,因為睡不著太痛苦,所以「暫時」服用安眠藥,讓自己好好睡一覺。這時候安眠藥就變成了一種內心增強的獎品,只要有了它就可以換到一夜好眠。所以安眠藥除了生理的機制以外,心理層面還是會有一種正增強

使用安眠藥物的患者常常將藥物視為快速解決失眠的工具,而沒有處理真正產生失眠的原因。這種認知增強了對藥物的依賴,失眠患者可能認為一旦停止服用,就無法入睡。

二. 對失眠的恐懼,加上使用安眠藥的焦慮與罪惡感

失眠患者通常到了晚上,就會對於今晚能否睡得著感到焦慮,然後越焦慮就會想越多,讓自己無法放鬆,也擔心如果沒有睡好,會影響隔天工作表現。會對無法入睡的後果感到焦慮,擔心這會影響翌日的工作表現或健康狀態。這時候會考慮把安眠藥吞下去,但是另一方面又擔心安眠藥的副作用,在用與不用藥之間矛盾掙扎。

服用安眠藥,內心覺得自己是不是終身都要依靠藥物才能睡覺,但是不用又會在床上輾轉難眠,需要良好睡眠但又存在著用藥的罪惡。在這種擔心矛盾的拉扯下,無論最後有沒有服用安眠藥,這段時間都已經讓清醒系統升高,讓自己增加入睡困難的機率。

(延伸閱讀:「睡覺這檔事」-為什麼我們會失眠?

Sleeppill 4

三. 缺乏替代方案,激發負向認知信念

面對失眠問題時缺乏應對策略,認為服用安眠藥是唯一的選擇,所以開始使用後,心理也漸漸認定「安眠藥=好眠」,然後形成心理的依賴。發表在《睡眠(Sleep)[1]權威期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失眠患者服用安慰劑後,63.56%比例覺得主觀和客觀睡眠都有改善。安慰劑就是只有心理安慰效果,但沒有實質的療效,但失眠患者只要覺得服用的保健品或藥品有助眠成分(實際上安慰劑並沒有助眠效果),就能感受到睡眠品質提升。

美國專科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慢性失眠管理指引建議所有患者接受「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作為第一線治療,CBT-i是一種經過睡眠行為科學實驗證明能改善失眠的心理治療[2],而這種治療方法是一種「非藥物、非藥物、非藥物的治療」,但失眠患者很少被轉診接受失眠認知行為治療[3]

Sleeppill 3
失眠,可以不藥而癒。

安眠藥物容易造成生理、心理依賴、耐藥性甚至出現戒斷症狀,所以若要服用安眠藥物,建議經過睡眠專業團隊的評估後,適當並謹慎使用,對大部分慢性失眠而言,光吃藥無法治癒失眠,建議同時採取非藥物的「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方式,配合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改變患者對睡眠的負面認知和行為模式,逐漸改善失眠問題,有助於減少對藥物的依賴[4]


[1] Winkler, A., & Rief, W. (2015). Effect of Placebo Conditions on Polysomnographic Parameters in Primary Insomnia: A Meta-Analysis. Sleep38(6), 925–931. https://doi.org/10.5665/sleep.4742

[2] Morin C. M. (2004).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es to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65 Suppl 16, 33–40.

[3] Unbehaun, T., Spiegelhalder, K., Hirscher, V., & Riemann, D. (2010). Management of insomnia: update and new approaches. 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2, 127–138. https://doi.org/10.2147/nss.s6642

[4] Jacobs, G. D., Pace-Schott, E. F., Stickgold, R., & Otto, M. W. (2004).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and pharmacotherapy for insomn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d direct comparison.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64(17), 1888–1896. https://doi.org/10.1001/archinte.164.17.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