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選對名稱就能提高售價

韓系服裝,「Made in P.R.C」看起來的感覺如何?



      當你想要買一件潮服,如果同一個工廠出的,但是標籤上面寫著「made in Japan」、「made in Taiwan」或「made in Vietnam」,會讓你覺得衣服的品質有差異嗎?如果你會覺得有差異,這就是品牌帶出的心理感受,如果同一個產品,用不同的名稱命名,就會讓人家覺得質感有所差別。舉例來說,知名冰淇淋品牌「Häägen-Dazs」看起來很像丹麥的品牌,但其實他是一間美國公司。

轉換語文營造質感

    今天如果是一個台灣本土品牌,但是取個外國名字,就會莫名地對這個產品產生好感,某一程度我們還是會受到「標籤」的影響。最近可口可樂公司出了一款氣泡水,名稱為「舒味思(Schweppes)」,有一次我想要實驗中文名稱和英文名稱對於標價會不會有影響,我就給一群人一瓶沒有任何標籤的瓶裝水,然後提供簡單的產品介紹,然後請他們預估這品水的售價。但是,我把產品介紹的名稱拆成兩種版本,一個稱為「舒味思」,另一個稱為「Schweppes」,內容介紹都一模一樣,唯一的差別在於中文或英文。結果呢,看到簡介是Schweppes的人願意花比較高的價格買這瓶水。
    所以名字取得好,就會讓人家覺得這個東西是高質感的,或者影響到產品的銷售通路。我有時候在想,如果要表達「我在喝水」,那麼走貴婦風的「我在drink water」,或走時尚風的「我在品嚐H2O」,會不會也讓我們覺得身份不一樣?

水的價差其實蠻大的,而且有些水名字取得像酒、像精品一樣。

產品名稱要能符合消費者認知
      產品取洋名會讓人家聯想到產地,例如「北海道鮮乳」就會讓人家覺得那是來自日本、「萬丹酪農戶限定鮮乳」就會讓人家覺得那來自屏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產地都會有一定的偏好程度,所以會影響到購買意願。但是如果消費者仔細去看製造商,發先非原本預期的產地,那就會造成不一致的觀感。像是北海道鮮乳在台灣生產製造,萬丹鮮乳在彰化生產製造。
      在消費者心理學研究發現:品牌名稱與產地不相符,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意願,甚至造成負面影響。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然的結果;因為產品可大略區分為享樂性商品(hedonic categories)和實用性商品(utilitarian),享樂性商品比較偏奢華享受,並非生活必需,但可以提升生活品質的商品;實用性商品就是比較實用,功能性比較強的產品。
      享樂性商品名稱印象和真實產地出現不一致時,會降低購買意願甚至影響品牌形象。但是如果是偏向實用性產品,那麼消費者還會考慮商品的品質特性以及產品內容,產品名稱的影響力相對就小一點。

      如果以牛奶為例,有些消費者把它當作養身精品,有些消費者把它當作實用性的產品。如果是享樂性的產品,那麼萬丹名稱和產地彰化有落差,就會影響購買意願;如果是實用性產品,那麼就會直接考慮產品的內涵,若消費者有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這款鮮乳的來源。所以,要透過產品名稱來提高售價之前,要先確定自己產品的品質。

品牌名稱不等同於品質

      一般消費者評估產品,會透過品牌名稱及產品品質,而品牌名稱是外部線索,產品品質是內部線索,如果產品品質短期難以評估,就會仰賴外部線索來判斷是否購買。隨著使用者經驗增多,或者獲得訊息管道越來越多,那麼購買的決策就會比較偏向內部線索,也就是依據比較實際的資訊來做決策。

      雖然產品名稱可以營造第一印象,如果生意要做得長久,還是先確保自己產品的品質吧!應該只有少數人想做「一次性的生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