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翅膀長硬才飛走,是還沒長硬前飛不走



                         眼前孩子大聲地吶喊「如果這是他們愛我的方式,那我可不可以不要?
                 小奏曾哭著說:「為什麼明明是大人的問題,卻要我承擔?」「他們吵架,為什麼要牽連我?為什麼要說因為我成績不好,所以才害他們吵架?」。
                 和小奏的母親談話,她說:「他現在就像個脫韁的野馬,以前還可以教的時候,沒有好好套住。」原來,小奏在她母親的眼中,居然像是應該要被馴服的野獸,不能有自由意志;我猜當小奏偶爾成績表現不錯時,可能也不會獲得多大的鼓勵或正向支持。
  
                 我對小奏的母親說:「給他一點空間吧!」,他媽媽回:「我會給他自己的房間呀!但要時間整理一下。」

                 小奏是個傳統上被歸類在功課不怎麼好的孩子,但他喜歡繪畫和舞蹈,所以他只要分享藝術類型的活動,眼神就會綻放出光芒,好像只有在做些事情時候,才能做他自己。但這些活動在他的家庭裡,似乎是一種浪費,父母希望他好好念書,依循傳統體制好好念大學,然後畢業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最好是考個公職擔任公務人員。
                 這孩子的個性是喜歡自由,嚮往創造力豐富的工作;但是父母卻用過去的標準框住他的發展,所以他不快樂;我想他展現很多憤怒與悲傷的情緒,有很多部分是來自家庭,而且他經歷的可能是一種「隱性虐待」。

道德綁架的隱性虐待

 小奏在生活中,常聽到:「連這個都不會,你還有什麼用?」、「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你很了不起呀!讓我們這樣替替你擦屁股」
「讓爸爸生氣你會很爽是不是?」
「你成績不好,會讓我們很失望耶」
                當他犯錯時,常常被責罵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夾雜著與事件無關的抱怨,彷彿新仇加舊恨般地傾倒在孩子心靈之中。遭受到隱性虐待孩子,他可能有一段時間會拚了命的念書,瘋狂上才藝班或補習班;因為這些孩子認為如果成績不好,似乎就沒有價值。在父母眼中,達到父母的期待就是好孩子,萬一沒有達到期待呢?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會說「不乖」,如果孩子長大了,父母會說「不孝」。在華人社會裡,被冠上不孝的罪名,是多大的束縛?

扭曲的矛盾感受

                 有時候父母在教養上,會給予孩子難以依循的指令。跟孩子說要好好用功念書呀!但是當孩子專注在功課上,沒了休閒與人際互動,卻又貌似關心地跟孩子說:其實你可以休息一下。
                 心理學家Bateson提出這樣的現象叫做「雙重束縛」,當語言訊息和非語言訊息互相矛盾時,孩子往往不知道哪句話才算數? 母親口裡說「我很愛你呀!」,可是在肢體的非語言訊息上卻表現「走開,不要來煩我」的情況。
               我想起曾經遇過一位上班族朋友,他出社會後就和父母因故爭吵決裂,他的母親就傳訊息跟他說:以後我死了不用來拜我,我看病時的緊急聯絡人都亂寫,你不用來理我。但當他母親手術前什麼都沒透露,僅傳住院病床的照片給在外地的孩子,朋友沒有回應,但是後來他的母親卻因為孩子的不表示而憤怒。
                 究竟父母是希望孩子關心還是不要關心?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向自己的感覺坦白,不要把自己的期待交給孩子決定,也別給孩子進退兩難的矛盾指令。美國精神科醫師Fromm說過:看起來無私地奉獻,但實際上是在束縛他人;有些人看起來像是為他人付出,其實是在逼死他人。很多在情緒虐待孩子的父母,卻以為他們付出了關愛,在心理學上稱為「善意的虐待」

關心孩子,不是在他面前問他:你在想什麼?或者突如其然地要孩子跟你說些什麼?如果關係沒有建立,在孩子的經驗裡,多數選擇不說的結果會比誠實說出來還感到放心。

態度改變,孩子的人生也會改變

                 身為父母,我們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但不要嘗試用自己的負向情緒來打悲情牌。小奏說:他很想離家出走,一走了之逃離這個家,但現在他還沒有本錢,如果有機會他一定會離開。曾經我聽過有人說:「我爸爸年輕時為了養家投入大量時間在工作,我幾乎見不到他,更別說有時間相處了。我很感謝他養育我長大,但我感受不到他對我的愛,我並不愛他。」
                 看到小奏,我想或許很多家長在氣憤下說出:你是翅膀長硬了是不是?我猜很多時候,孩子沒有反抗或許因為翅膀還沒長硬,如果翅膀長得夠硬,是不是就能逃離道德的囚牢?

                 態度改變,孩子的人生也會改變。曾經有個公益廣告一開始舉個字牌寫著:「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一樣的字,重新排列組合後變成:「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我們都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但身為父母又多少時候敢放手?


如果孩子長大,做出自己的選擇,我們是否可以勇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