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後的認知復健:透過神經生理回饋調理大腦功能

腦中風是指大腦的血液供給出問題,腦組織受影響,使得相關的功能受到影響。而腦缺血是因為腦血管阻塞,腦出血則是腦血管破裂,這都造成腦組織缺氧壞死。就好比家裡的水管,無論是堵塞(腦梗塞)或者破裂(腦溢血),都會讓你的生活造成許多不方便。嚴重甚至會影響生命,但隨著醫療進步,中風的存活率提升,但是卻常留下許多後遺症,對患者的生活造成較大的衝擊。

而中風患者,如果接受復健訓練,長期追蹤下來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品質都會提升。經由復健訓練,可以使受到影響的功能獲得改善,而且效果也較能持續。重要的是中風患者在初期,生活常會無法自理,走路、進食和大小解等,需要他人協助,也影響了自尊,經常這種生活的劇變,也讓患者出現焦慮憂鬱的情緒。

生理、心理和認知都重要

中風患者通常會接受許多治療計畫,像是常規醫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以恢復身體動作障礙和生活上的功能。但是卻少有患者接受心理與認知的復健,像是情緒調節和記憶訓練。因為這些功能通常是患者說不出來(或不想說),家屬也常會忽略(或看不出來)的部分。所以心理和認知語言復健,都是在中風復原期間,重要的復健項目。

每個人的病情不同,有些患者復原良好,有些無法完全恢復原本的狀態,因此要設定合理的目標,並向患者及家屬說明適切的復健目標,以免帶來更大的壓力和挫折感 (延伸閱讀:善用SMART法則訂定復健目標)。一般來說,復健的時間至少都要三個月。中風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思考、知覺、記憶力等方面的認知功能損傷,因此這就會影響日常的生活及工作,這時候大腦的訓練更顯得重要,讓大腦的神經細胞能夠興奮和抑制,透過神經可塑性協助患者恢復腦功能,避免認知功能持續退化。大腦各區網絡負責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復健治療,涉及不同的腦區,因此多元的學習內容以及透過神經回饋,讓受到影響的大腦區域,能夠恢復平衡的調節,達到復健的功能。

神經生理回饋助中風復健一臂之力

有許多研究將神經生理回饋應用在中風患者的復健計畫中,神經生理回饋就是一種讓個體不僅知道怎麼進行大腦神經復健,還立即回饋個體現在做得好不好的訓練方法。透過腦電波訊號的回饋,個體知道自己身體的狀況,也能夠針對需要復健的腦區進行優化,並藉由聲光的引導逐步調整,患者可以知道自己現在大腦的神經心理復健做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神經生理回饋這項技術應用層面,包含了針對記憶、情緒問題、注意力不集中、疲勞、溝通和言語困難、視覺感知缺陷和缺乏動機等。

中風引起肢體癱瘓,通常也伴隨語言障礙,有時智力表現也會有一定程度受到影響,這種狀況容易讓患者意志消沉,情感淡漠、憂鬱、疲勞或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在中風患者上容易出現心理症狀,而這些情況也會影響到復健的進展。多數復健多會著重在生活功能的恢復,以及克服動作上的限制與不便,但是在情緒和認知上通常較少被注意。除了癱瘓肢體功能訓練外,若能夠也針對情緒記憶進行復健規劃,並鼓勵患者保持樂觀態度,建立復健的信心,往往也能讓復原之路更有希望。

許多研究都顯示在接受大腦神經生理回饋後,腦波的指標都有明顯改善,而在接受神經生理回饋的復健治療後,患者的記憶力、情緒、注意力、閱讀和語言能力等都有明顯提升,甚至藉由生理回饋的方式,患者更能把身體的狀態數據化與視覺化,使其更有動機地參與復建計畫。

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中的一項回顧性研究[1]發現:中風患者在接受神經生理回饋後,許多評估的指標都有明顯的改善,像是患者開始發現記憶力、情緒、注意力、能量、閱讀、語言能力改善,而且復健動機也較提升。

神經生理回饋用於中風復健的時間點

何時開始進行復健?一般來說在亞急性期似乎是中風復健最好的介入時間點,只要個案的意識清楚、病情穩定、無併發症,就可以開始進行復健。大腦是一個高度複雜和有組織的器官,中風後損傷和損傷的程度取決於病變的嚴重程度和位置;而同樣的受損的位置,不同患者卻可能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症狀表現。因此,增加了復健的複雜性,每位患者受影響的面向不同,因此有效的復健則需要高度個人化的治療計畫。

依據《刺胳針(The Lancet)》[2]一篇針對中風復健的論文,建議隨著中風後的復原進程,不同的復健介入考量:

● 一天之內

這個時間以觀察病況,維持生理穩定為主,暫時不急著開始積極復健運動。

● 一週之內

一到兩天以後,如果個案醫療以及腦中風狀況穩定,倘若不需要額外的加護照護,就可以開始輕度的活動,以下是不宜復健的情況:

  1. 中風還在惡化。
  2. 腦部剛接受手術。
  3. 有嚴重的醫療狀況,例如嚴重感染、急性心臟問題等。
  4. 意識不清,對聲音沒有反應。
  5. 生命徵象不穩定,例如血壓不穩(過高或過低)、血氧不足(仍在使用氧氣)、心跳過慢或過快、發燒等。

這時候的重點在於儘早活動,在專業團隊評估合適的時間,在醫護團隊的協助與指導下開始下床活動。並且預防併發症。

● 一週至數個月

對於功能尚未恢復,但復健的預後良好的個案,這是密集復健的黃金時期,在病人體力能夠負荷的原則下,建議每週至少五天,每天有1-3小時的復健時間。不同的功能在不同時間的復原也不同,手腳肢體活動、語言與吞嚥等神經損傷的恢復,主要在中風後前三個月,而行走或各項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復在半年後就明顯慢下來,只有少數病人進步的曲線可以延伸到一年以上。

整體來說,復健的幾個方向,除了生理上治療及預防各種併發症,還有訓練患者能夠獨立行走,以及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另外,恢復語言溝通能力和心理的復健的重要性,也是特別需要安排進復建計畫中。

神經生理回饋的訓練,對於中風的患者而言,對於情緒與認知記憶的復健,提供另一種替代的治療選擇,並且依據個人的狀況,量身打造復健訓練方案,而且是直接訓練受到影響的大腦區域。因此,神經生理回饋一種創新且方便的認知復健工具。


[1] Renton, T., Tibbles, A., & Topolovec-Vranic, J. (2017). Neurofeedback as a form of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llowing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one12(5), e017729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77290

[2] Langhorne, P., Bernhardt, J., & Kwakkel, G. (2011). Stroke rehabilitation. Lancet (London, England)377(9778), 1693–170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1)60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