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會讀心術–心理學在學什麼?

這是我其中一個心理學的書櫃,心理學相關書籍的格子大概有八個;然後還有原文的。
       常有人問心理師會不會讀心術?不會、不會、不會。我們只會從行為去推論可能的原因或預測可能的結果,但絕不會知道你在想什麼?
       心理學(Pscyhology)源自古希臘文「Psyche」,意即「心智(mind)」。心理學其實就是研究行為與心智歷程的科學。心理學的領域包括間接觀察的心智歷程與可以直接觀察的外在行為。簡單地說: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它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科學。透過許多科學研究方法來解析心理歷程與行為,並建立理論模型,這些心理學的理論主要有五個功能:描述、解釋、預測、控制與應用。

● 心理學的目的

1. 描述(description):對問題表象能詳實的說明與描述。
2. 解釋(explanation):對問題表象的相關形成因素或因果關係的解析。
3. 預測(prediction):指根據累積的經驗對同類問題預測其未來發生的可能性。
4. 控制(control):只了解問題的因果關係後,能經由人為運作以避免相同問題之發生。
5. 應用(application):指將研究結果或研究方法推廣應用在其他方面,或用以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然後心理學從不同角度去描述人類行為的運作,就好比我們要介紹一部車子,有的人會從它的引擎性能來介紹,有些人會描述他的配備,有些人會描述他的外觀,有些會描述它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有些會描述它壞掉的時候的現象或維修等。這些描述都是在講這部車子,只是從不同角度來看。

心理學就很像在描述一輛車子,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但都是在描述這輛車子。只是心理學家描述的不是車子,是人–無論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

       人類的行為很複雜,但心理學家試圖將不同的行為的元素區分出來,所以常探討的議題包括:注意力、記憶、學習、思考、決策、創意、語言、性格特質、情緒、態度說服、溝通、人際互動、人類發展、意識、物質使用等。從外在可以看得到的行為表徵到內在看不到心理的歷程,都是心理學有興趣的。
       心理學在描述人類行為也是從不同角度切入,最簡單的區分就是從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三個面向去談,也就是生理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例如一個人的情緒,從「生理」的角度會看究竟是大腦哪的區域或者什麼神經傳導物質運作。從「心理」的角度就會看什麼內在狀態會產生什麼情緒,或者個體怎麼調節這樣的情緒,更廣地還包括情緒怎麼影響個體的思考或決策,甚至情緒可能影響記憶與學習表現。所以單一行為除了拆解其現象外,還會考慮其他可能影響的範圍。從「社會環境」的角度就會看一個人的情緒性格在一個人的時候或者在團體的運作時,有沒有不同的表現?或者容不容易受到社會影響。

● 心理學的主要領域

想要修習心理學,一般心理科系裡會學的內容大概是這些:

1. 生理心理學:

    探討生理過程與行為間的關係,不要以為心理學是社會科學,它也要念生理學,像我大學時候生理學和神經解剖學都是必修科目。因為產生行為的大多發生在大腦裡,所以要了解大腦怎麼運作前,先了解大腦的結構當然就是基本款。

心理系還是有可能接觸到生物相關的科目,生物化學、生理學、神經解剖學和神經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就是在研究腦部功能出問題,會出現哪些心理功能損傷。然後以前還學過經濟學和程式設計,但已經忘光了。


2. 實驗心理學

    使用實驗方法研究人類或其他動物如何反應感覺刺激、知覺這個世界、學習與記憶、推理以及情緒反應。另外,也會探討心理學的實驗要怎麼設計才能夠區分出想要了解的心理歷程。還有一個很類似的科目叫做「心理物理學」,就是外在刺激要多明顯個體才會感覺到或察覺到,或者怎麼把抽象的概念量化;簡單地說就是:基本概念探討物理刺激與感覺經驗兩者之間的對應關係。

    今天你要量體溫或體重,可以使用溫度計或站上體重計,但要測量智商、心理素質或情緒表現,可就沒有這麼這麼直接的工具可以使用,所以都要透過理論的建構然後嘗試以外顯行為推測內在歷程。

3. 心理測驗學

   心理測驗不是一般認知的看看圖就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有時候坊間的心理測驗是一種「偽心理學(Pseudo-psychology)」,就是假借科學名義實而未被證實的心理學概念,或所進行的實務工作。為什麼算命會很準?在心理學有個巴南效應(Barnum effect指的是:當我們對一個人的描述聽起來很詳細,但其實語意模糊或者每個人都會這樣的敘述,聽到的人通常會覺得講得很準,其實只是因為聽的人聽到適合自己的說詞罷了!

    心理測驗和統計學密不可分,是心理學中對知識、能力、態度和人格特徵等進行心理測量的理論和技術,以及統計分析的方法。

4. 知覺心理學

    感覺指的是受到刺激的受體產生神經訊息模式,以之在腦部中表徵刺激,從而帶給我們初步體驗。感覺歷程會將刺激轉化成腦部可以理解的形式。感覺受體受到刺激後產生神經衝動,而被腦部解讀成聲音、視覺影像、氣味、味道、痛覺或其他感覺意象的過程。感覺是輸入訊息過程中,最先發生的一連串步驟。所以訊息要被注意到一定先透過感官系統輸入,所以這裡要學不同感官的運作和訊號怎麼傳遞(沒錯!我們要學眼球、耳朵、皮膚感受等結構,外在物理刺激怎麼變成神經訊號轉換成感覺訊息)。

5. 認知心理學

       認知指的是獲取知識過程中進行的各種心理活動,主要包括知覺、記憶、言語、思考等,即通常所謂的認識過程;認知心理學想要了解人類心智怎麼處理記憶、思考、問題解決或推理的模式,也就是較高層次的心理功能。

6. 發展心理學

關注人類的發展,以及從出生到老死,塑造人類行為的因素。

這個科目著重在人生到每個階段應該發展出什麼樣的能力;雖然人終其一生持續發展,但發展心理學最常探討的是兒童發展,幾歲會發展出什麼功能?像是幾歲會講話?什麼時後開始發展情緒?與家人是不是會建立依附關係?如果到了某個時間點某個能力沒有發展出來,那就可能是:發展遲緩。

7. 社會與人格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兩個領域有部分重疊,社會心理學關注如何知覺與解釋他們的社會世界,以及他們的信念、情緒,與行為如何受真實或想像中存在的他人所影響。人格心理學則研究如何界定出個人與世界獨特互動方式的思想、情緒與行為。

人在社會中往往不是獨立運作,而是受到他人影響;社會心理學探討人群的互動現象,意即人們彼此間如何產生關聯,如何互相影響的種種情形。藉著研究人們產生情緒感受的方式以及心智的思考方式,來解析人群的互動關係以及社會影響。


8. 臨床與諮商心理學

將心理學原則運用在情緒和行為問題的評估與治療上,包括心理疾病、藥癮或家庭婚姻衝突等。而心理治療即是對疾病、症狀或患者的處理;心理諮商則不特別針對於疾病、症狀或患者。

有人可能看過「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其實變態心理學指的是探討什麼狀況行為會出問題,以及出問題後怎麼透過心理治療導正。所以英文其實指的是心理異常。但變態心理學常會讓人以為是在研究變態殺人魔或性變態,其實變態心理學針對這類只有少部分提到,但是比較多會深入探討的則是在「犯罪心理學(criminal psychology」領域。

主修臨床心理學在台灣可以考心理師證照,而《心理師法》明訂需要心理學相關研究所畢業後,才具有考照資格(就是取得臨床心理或諮商碩士才可以參與專技高考)。

9. 教育心理學

       校園心理學主要是針對學生做處遇,評估學生的學習和情緒相關問題;而教育心理學則專長於學習與教學。不過教育心理學大概是教育大學裡的諮商輔導學系比較會學到,一般大學心理系裡比較少有機會接觸,除非有修習教育學程。

10. 組織心理學與工商心理學

組織或工商心理學通常是為某一特別公司工作,工商心理學關注的面相像是為特別工作選擇最合適的人,或設計一些能增強合作與團隊關係的結構,或者員工激勵、上下溝通等。另外有兩個很相關的領域就是「消費者心理學」以及「經濟心理學」,就是人在做風險評估或決策時,或者決定購買行為時,有哪些運作模式?以及那些影響的因素。

● 心理學的出路?

              這些是心理學的大方向,但每個方向都有其可以探究與運用的角度,所以我常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有人問那心理學的出路到底好不好?我沒有辦法回答好或不好,因為這取決於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如果這是你的天賦或是你的興趣,冷門的科系你也會讀得津津有味,如果熱門的科系你無法投入熱情,那麼醫學、法律或電機也不會是理想科系。
        MJ老師說過:學歷文憑只有在你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有用,但之後就要看你的實力與能力。若你要問心理系有沒有出路?我又不是預測專家,怎麼會知道?但我想問: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以及你不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不愛什麼,但是卻不斷地往自己不愛的方向去做選擇。

       雖然現在很多道德綁架的父母,會希望你挑他們喜歡的科系,因為我養了你所以你要照我說的去做。可是最後要過人生的是你自己,如果聽他們的話進了某間學校讀了某科系,萬一不是你自己喜歡的?那要怪父母還是怪自己?因為你放棄了思考,也放棄了選擇呀!但也不可以怪誰,因為悲哀的是:學校體系只會告訴我們怎麼樣選擇標準答案,教育體系只會要求我們考到一定的分數。但多數沒有教我們怎麼思考?或告訴我們怎麼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問我喜不喜歡心理學?我會說:愛死了。那如果你問我會不會一直當心理師?我會說:不一定。心理學可以用的領域那麼廣,幹嘛一定要在醫療機構?世界那麼有趣那麼好玩,有機會可以發揚心理學,何必關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