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心理學系列(八):從心理學看為什麼簡報常用三個重點比較好記?

當簡報的訊息內容過多,就得有效組織;演講教學也是,怎麼樣讓聽眾記住,並且可以運用在生活當中,是簡報心理學探討的重要議題。



「一次講那麼多,誰記得住呀?」
「看到這麼多字,我都想睡覺了」

               這是多數人在聽取會議報告或簡報時常遇到的困擾,簡報有一個重點是:讓聽眾記得住。很多優秀簡報者的經驗是:一次三個重點最好記。最近有朋友問心理師一個問題:為什麼多數簡報都建議三個重點,這有沒有心理學的基礎?
我們就先來看看人類學習記憶的模式吧!

人類記憶運作歷程

               人類的學習與記憶是一體兩面的關係,記憶的反應即代表產生了學習。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Atkinson & Shiffrin將記憶的歷程分為:「感官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感官記憶是個體注意到外在刺激,透過感官通道接受訊息,但這些資訊最容易稍縱即逝;而個體選擇性地找到某些訊息,我們注意到的訊息會送到「工作記憶」(過去稱短期記憶),賦予刺激意義,讓這些訊息和長期記憶中的某些資訊產生關連性,經過組織後再送到「長期記憶」儲存。
                工作記憶可以想成電腦的中央處理系統,他充當感官記憶、長期記憶以及大腦意識反應的重要介面,但是工作記憶的容量卻是有限的。

人都在處理外在的刺激,要產生學習的第一步是:你得注意到這些訊息。這些被你注意到的訊息會透過感官通道形成感官記憶,所以為什麼有人說簡報要運用五感知覺,就是要讓訊息增加你記憶的觸及面。而工作記憶的容量過去認為是七個單位,但是近期心理學家發現差不多只有四個單位,所以聽眾在聽訊息的時候,超過四個通常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


有限的工作記憶容量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Miller認為工作記憶的容量大概7±2的組集單位,就是工作記憶可以處理五到九個項目。而Miller認為數字7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數字,所以他稱為「神奇數字7magic number 7)」;不只工作記憶和七這個數字有關,生活中很多事物也和七有著巧合,例如:電話號碼7-9碼、色光可拆解出七彩、一星期有七天或七曜、音樂音階有七聲、生活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但英國心理學家Baddeley發現工作記憶容量應該是4,沒有Miller認為7這麼多。也就是說一般人只要不分心或不受干擾,在處理訊息的過程中,人可以同時容納3-4件事。後來密蘇里大學心理學家Crown也延伸Baddeley的假設做了相關的實驗,結果顯示年輕人的工作記憶能力為4個組塊,而兒童和老人更低。
              Baddeley以及Crown認為「工作記憶」容量差不多是四個項目,但加州大學心理學家Mandler發現「長期記憶」的組織也會以分類的方式儲存,如果在學習時每一個類別只有1-3個項目,記憶效果較好;若每個類別4-6個項目,則人可以記得八成左右,如果再增加則記憶的表現會明顯降低。

三技巧效果好

 

所以有效率的簡報,大概可以遵循這樣的基本公式,三個階段:開頭、內文與結尾(剛好也是三的邏輯),開頭吸引注意力,簡報大綱運用三個重點,結尾再回顧強調簡報重點。剛好也差不多對應人類對於記憶的處理模式。



               介紹完整個記憶的運作後,其實不難發現:我們大腦裡處理三個訊息是相對比較有效率的。因此運用在簡報上,通常提出三個重點,人通常比較有意願傾聽,也比較容易記得住;所以為什麼常在簡報的人,多數人的經驗都認為只要講3-4點就差不多了,而5個重點就會到緊蹦(台語),聽眾學習或接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就是這個原因。

「我今天報告的事項有三點:1…2…3…
「建議處理地的方法有三個:1…2…3則為
下次要透過簡報說服他人時,不仿先嘗試把想講的內容,濃縮成三個重點唷!

最後提醒一下,簡報開頭結尾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唷!請參考:從心理學來看為什麼簡報要「破題如剪刀,結尾如棒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