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心理學系列(四):演講的時候,題目重不重要?


演講前題目要不要去構思呢?多數心力都在設計架構和內容,題目不是隨便掰一下就好?

       演講的時候,有時候題目是可以協助聽眾理解訊息;對於聽眾來說,如果沒有先備的基礎知識或概念,有時候給他們一個框架是一個做法,又或者嘗試透過聽眾已知的部分,去解釋他們未知的部分。

       我們來玩玩摘要文章或者摘要簡報內容,你試著閱讀下面短文,然後摘要裡面的重點

      「過程很容易,首先你分類,當然一堆或許已經夠多,但要看數量多少決定,你的和他的分類,差異可能造成對立。假設缺乏工具,你下一步得到其他的地方;否則,你已經準備好,卻束手無策。一次量太多也許是困擾,也許量適中,或者少一點,但寧可不要但多。短期而言,這可能無關緊要,但是麻煩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誤可能付出很大的代價。一開始過程可能很複雜,他卻可能成為人生的另一面。整個過程結束後,再分類;總是被放到恰當的地方,很難預測接下來要不要重複這樣的工作,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但它們總會重複,一次又一次,無論如何,它們是生活的一部分」
    或許你會覺得沒有重點,然後內容瑣碎,不過這就是多是我們聽演講時的情況呀!文中的贅詞或者短句交織而成,你可能充滿問號?覺得這在講什麼?
       心理學家Bransford Johnson就曾經給受試者閱讀類似這樣的短文,一些受試者沒有給予文章標題,另一些受試者在閱讀前先給它文章標題。結果發現有給標題的那些閱讀者,對於內容的理解明顯較佳。他的實驗只想說明一件事情:即便先前已經存有知識,但是若沒有適當的線索(題目)來提示,對於學習與理解還是會有所限制。





=現在做好剛剛文章的重點筆記了嗎?=




=我們接著來看這篇文章的重點=



       現在你已經看過上面那篇文章,那假設現在跟你說那篇文章的題目是:「洗衣服」。那麼你再回頭過去看看剛剛讀過的內容,是不是覺得剛才不知所云的文句,似乎好像馬上看懂了些什麼?
現在跟你講題目後,再回去看看剛剛你覺得很那悶的短文,有沒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在記憶心理學領域,這個現象其實就是在講人會依據自己的文化或知識背景,來理解外在的訊息,並且產生記憶;因此,有效的學習除了要建立基礎知識外,演講時候透過聽眾已知的知識來誘發他們既有的經驗,會讓你演講想要傳遞的訊息更加有效率唷!

        當然,如果你一次就看得懂內容,且能摘要其重點;也許你是從不同觀點切入這篇文章,例如跟你說這篇是在講「經營管理」,你對於內容的理解又有不一樣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