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 Training, NFB)」如何讓腦洞大開-解析大腦訓練5階段

許多心理精神疾患從神經生物學角度來解釋,是因為大腦功能運作出現失衡,從這樣的病理觀點,要改善身心疾患就是讓大腦功能恢復平衡。要恢復大腦功能平衡的目標,臨床上處置可分為「侵入性」與「非侵入性」兩種治療方式。侵入性像是藥物治療,非侵入性則像是心理治療,或今天要介紹的「神經生理回饋」。

弄懂大腦的功能運作,有機會改變腦功能的運作

探索腦波就有機會重新塑造大腦功能,因為大腦的神經運作就會產生腦電波,而腦電波型態從高頻率低振福,橫跨到低頻率高振福,處理不同的任務或者不同的腦區運作時,就會產生這些腦波訊息。

透過神經生理回饋進行自我調節,透過調整腦波可以影響身心功能,因為我們的心理會影響生理,而我們的生理狀態也會影響心理表現。某一大腦腦區產生腦波,從腦波可以知道大腦功能性的狀態,而透過腦波的調節,也能夠讓特定腦區的功能進行提升或者恢復功能。大腦之所以能夠透過訓練來達到調節的目的,是因大腦裡的神經具有再生能力,稱之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透過訓練學習,可以調節神經元的連結方式,這些神經連結會隨著個體經歷不同人事物而改變,並產生每個人獨特的人生經驗。能依據經驗產生改變的彈性,是神經透過「突觸新生(synaptogenesis)」與「神經新生(neurogenesis)」兩大歷程來完成。

這兩大歷程就好像大腦裡的各部門,總會加入新血一起努力,但要加入什麼樣的成員,就會依據部門裡的目標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組織網絡,以達到目標,因此不同的部門在大腦裡依據功能解剖,有些稱為「腦區(Brain area)」、有些稱為「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

大腦皮質有分不同區域,稱之為「腦區(brain areas)」,腦區與鄰近區域負責相似的功能,就會形成迴路,稱之為「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s)」。腦區與迴路之間透過神經細胞溝通,在訊息傳輸過程神經會產生電位變化,就是腦波。腦區和腦波互動就像兩個齒輪,相互影響。

要如何調節腦波呢?有一種新科技的大腦訓練方法稱為「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可以透過非侵入與非藥物的方式提升大腦功能。

神經生理回饋(大腦訓練)運作原理

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 NFB)」顧名思義,「神經生理」指的是大腦神經的生理狀態,「回饋」就是把這種狀態反應給當事人知道。簡單地說,就是讓你知道現在大腦的狀態,並且根據回饋訊號來調整大腦的腦波。臨床心理師就像一個教練指揮,而大腦的各個網絡區域的變化,就好像是班級的學生,哪邊太吵就告訴那群神經(學生)安靜一點,哪邊太安靜就鼓勵那群神經活潑一點。

神經生理回饋透過心理學「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的學習理論,藉由立即回饋及增強技巧,提供大腦活動訊號的回饋,受訓者可以藉由聲音影像回饋,學習控制腦波型態來調節心智功能,練習將效能較低的腦區,提升該區腦波運作效能。透過神經生理回饋調整腦波振幅頻率,讓自己失衡的大腦,逐步在神經回饋的療程中,找回平衡。

透過神經生理回饋獲得自我控制,進一步能夠調節腦波,讓大腦的運作效能提升到最佳模式,並應用這些調控的技巧用於日常生活情境,最後能夠藉由神經生理回饋學習到的自我覺察來提升大腦自我調節能力。也就是讓腦波頻率正常化,增強大腦網絡結構,使得大腦皮質各區域的功能持續優化。神經回饋基於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原理,個案能透過訓練優化大腦功能,是基於電生理的神經調節,促進神經與神經之間的溝通,並增強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

神經生理回饋的5個流程步驟

大腦皮質不同區域神經活動調節與處理不同的心智功能,大腦神經系統影響個體外顯行為以及心理功能,但是外顯行為出現異常往往都已經產生疾病,但在疾病發生之前,大腦的神經活動會先產生失調,透過腦電波的分析結合專業評估,可以預先評估腦部運作效能,進一步透過神經生理回饋訓練,讓個體學習如何改善和調節大腦腦波的振幅頻率以及相關訊息的傳遞模式。

神經生理回饋是大腦健身房:
可以把神經生理回饋想成一種大腦訓練(或是大腦的健身房),這種訓練方式是在頭周圍貼上可以蒐集腦波訊號的電極貼片,這些貼片僅是蒐集腦波訊號,本身是非侵入性而且也是無痛的;接著在接受訓練時,透過腦電圖儀器的腦波訊號即時分析,會將腦波的特徵與資料庫進行解讀與比對,於是受訓者可以獲得這些特徵的回饋,透過這些回饋可以知道自己大腦當下的狀態,經過不斷的練習,腦波受訓者逐漸學會如何調節自己大腦的狀態,來讓自己腦力保持在最佳狀態。

神經生理回饋有五個處理階段:蒐集大腦訊號訊號即時分析腦波特徵提取產生回饋訊號以及受訓者適應學習,透過這五個循環過程,腦波儀可以將大腦的資訊轉換成回饋系統,傳遞給受訓者,受訓者透過該回饋系統調控自身腦波型態的操作循環。

1.蒐集大腦訊號

腦電波蒐集感測器,輕置於頭皮,透過電極感測器接受腦波訊號,並進行腦波功能評估。

穿戴腦波帽進行腦波訊號蒐集,以及後續進行神經生理回饋。

2.腦波功能分析

    儀器將腦波訊號透過演算分析,轉換為數據圖表,將大腦功能以視覺化方式呈現,以理解大腦網絡的功能活性。

    腦波是一種生物訊號,反應出大腦功能,像是腦波檢查可以評估大腦是否有異常放電,或是有損傷等情況。近年來也有許多研究,把腦波當作生物指標,用來協助判斷特定身心疾患的可能。像是「Theta/Beta Ratio, TBR」這個指標就會用來協助判斷是否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的可能。正常的孩童,大腦的Theta和Beta波的比例應相近;但ADHD的孩童,腦波Theta的比例會明顯高於Beta波,使得TBR指數變得較高。

    3.訂定治療計畫

      將過高或太低的腦波頻段,進行區位標示,並轉換成訓練的程式,依據設定產生訓練目標,使個案逐步透過回饋訊號,進行腦波功能調節。

      4.即時回饋訊號

        當目標腦區與特定頻段腦波,達到預期水準,即可獲得影音訊號,透過該訊號提供受訓者即時的回饋,使其了解當前大腦活動狀態,並依據模式進行反覆演練。

        5.個體適應學習

          將學到的調控技巧,應用在生活當中。並且逐步優化注意力、記憶力、情緒力等功能。並且會定期透過不同心理測評工具,追蹤大腦神經心理功能的進步幅度。

          透過神經生理回饋改善ADHD症狀
          ADHD患者透過神經生理回饋,抑制過高的Theta波,增強較弱的Beta波;透過聲光回饋,讓個案學習自我調節,直到能夠降低Theta波並拉高Beta波。許多研究顯示透過神經生理回饋,能顯著緩解ADHD症狀。

          神經生理回饋皆有應用在臨床領域和非臨床領域,臨床領域發現神經生理回饋訓練可以緩解身心症狀,並且提升大腦功能,像是提升中風患者的認知功能。而在非臨床領域則是用在健康促進與能力增進,像是提升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或藝術表現等,因此許多國家將神經生理回饋訓練用在體育國手的能力提升,也有用於增進音樂家或舞者等的表演創意。

          臨床心理師在執行神經生理回饋時,會詳細地評估個案各項心理功能,以及大腦的神經心理運作,並透過個人化以及實證的訓練計畫,來執行後續治療以達成治療目標。而且透過科學數據化的方式,以電腦精密快速地分析運算,提供即時的回饋,並以遊戲化的方式進行介入,讓個案可以專注治療並迅速做出修正,過程中就像用腦力來控制電腦的遊戲。所以整個神經生理回饋的過程其實是輕鬆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