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腐(Brain rot)」成為英國牛津2024年度詞彙:遠離四大危險行為,避免生活腦爛

隨著新冠疫情影響大腦功能,許多人出現長新冠的「腦霧(Brain fog)」情況。疫期情間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數位化快速發展;除了腦霧,許多人也逐漸經歷一種「腦腐(Brain rot」的情形。

對於腦腐,可以想像成大腦像豆腐渣一樣軟爛,所以也有些會稱為「腦爛」或是豆腐腦。或許乍聽之下,彷彿是個荒唐的詞彙,但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將「腦腐」(Brain rot)」選為 2024 年牛津年度詞彙,所以腦霧和腦爛並非戲稱用詞,而是真實存在現代生活中。

2024 年牛津年度詞彙:腦腐Brain Rot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將「腦腐」(Brain rot)」選為 2024 年牛津年度詞彙

腦腐雖非醫學名詞,卻造成生活與心理極大衝擊

「腦腐(Brain rot)」是因為個體過度沉溺或接收網路的數位訊息,而這些數位內容常常是無俚頭、無意義、低價值,或沒有什麼太大啟發性的內容,像是短影音、迷因、梗圖等,但是這類的內容訊息卻長時間吸引現代人的注意力,讓人不自覺得下意識滑手機,一看再看這類訊息,逐漸侵蝕影響個體的思考智力或心理狀態衰退的現象。像是注意力無法集中、邏輯遲鈍、創造性思維受到侷限,甚至要表達內心思維時,內容「乏善可陳」。依據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統計 2023 年至 2024 年間,「腦腐(Brain rot)」一詞使用頻率增加了 230%。

為什麼腦越用越累?可能腦正在無聲腐化,侵蝕健康生活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許多人感到腦袋「不清楚」或「迷迷糊糊」的狀態,這種現象可能是「腦霧(brain fog)」,也不排除受到「腦腐(Brain rot)」影響。腦霧和腦腐並非醫學診斷,而是一系列認知功能下降的描述性術語,可能反映出大腦疲勞或健康問題。

腦腐的情況,其實有點像是你活生生的大腦,正在被形塑成「網路大腦(online brain)」,有點像是「你的腦,不是你真正的腦」,是被網路資訊覆蓋(或附身)後的「網(亡)腦」。像是精神模糊、昏昏欲睡、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和認知能力下降的狀態。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上難以組織資訊、解決問題、決策和容易遺忘等。造成腦腐的常見情況包括:

一. 長時間使用數位產品進行「末日滾動」或「殭屍滾動」

你是否曾經盯著手機,也不知道自己要看什麼,就是一直滑動更新頁面,然後不管怎麼樣的訊息就看一下、看一下?「末日滾動(Doomscrolling)」和「殭屍滾動(Zombie scrolling)」這兩個新詞彙,就是在形容做低頭族不停滑動手機、更新頁面訊息的動作,但是背後動機稍有差異。

「末日滾動」是指下意識地不斷地滑向下一段內容影片,不管是正向或負面的資訊,未經過濾地被大腦吸收,這樣的行為稱為「末日滾動」或「末日刷新」; 這樣的行為會因為注意力放在這些無意義的內容而帶來短暫的慰藉,或者打發當下時間,卻常常在事後留下焦慮、沮喪或孤獨感。

「殭屍滾動」是指在手機上無意識地做著刷新螢幕的動作。當我們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尷尬、很乾、不自在的社交情境;或是內心抗拒不想去做該做的事情,也就是您正在拖延某件工作;覺得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這時候通常會下意識拿出手機出來滑一下,看看有沒有人傳訊息給您(結果你期待收到的訊息永遠都落空,看到的訊息永遠都是想要刪除未讀)、或是社群平台上有沒有什麼消息。甚至,多數時候只是做著「滑手機」的動作,這時候你會處於靈魂出竅的狀態,暫時讓自己像僵屍般,只有身體存在但是心思透過網路,暫時躲到另外一個世界,這就稱為「殭屍滾動」

二. 過度使用社交平台導致「數位分心」

社交平台媒體(像是:IG, Threads, Facebook, Twitter, Line, WeChat, TikTok, Youtube…),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在吸引用戶的專注力,透過使用者查詢的關鍵字或曾觀看的內容,經由大數據演算推播用戶感興趣的影音視頻、圖片或短文,有時候甚至接收到的是網路謠言。這種內容的即時性以及刺激性,讓用戶被動接收,而降低大腦思辨能力,漸漸地對於較長的文章內容、深度報導或訊息的可靠性失去敏感度和興趣。

不僅如此,長時間使用3C產品也會讓個體出現「數位分心(digital distractions)」,這是注意力難以集中,任何時間都想上網確認一下訊息,或者三不五時就跳出的訊息顯示,就會讓人不自覺中斷手邊的工作看一下,但這一分心要回到剛才的工作,就至少需要再一段時間才能回專注狀態。

三. 大腦僅擷取碎片化的資訊

現在許多資訊要吸引目標族群的注意力,往往需要很吸睛的標題,然後點閱之後內容最好是已經是摘要整理後的訊息,甚至是以「懶人包」的形式呈現,讓閱聽人秒懂,但是懂的訊息偏向淺層了解,而非深層認知。久而久之就會懶得動腦,而是依賴別人整理好但未必是正確的訊息;更可怕的是謠言或假消息,散播的速度很快,通常造成的影響也不小。

所以當過度使用數位產品,讓這些過於簡化或者不完全正確的訊息淹沒時,大腦的思考與邏輯推理能力會逐漸下降,就會面臨大腦腐爛的風險。

(延伸閱讀:謠言滿天飛的心理效應:捷運上居然出現米老鼠,大家驚呆了!

(延伸閱讀:COVID-19疫情群體恐慌下,假消息更容易被傳播

四. 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常使用這些網路社群平台接收訊息,往往都是躺在沙發或床上,導致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三餐不正常。開始要做些正事時,又常依賴數位設備,短時間要處理很多事情,但每件事情又難以持續而專注,感覺到大腦容易疲勞,這樣工作效率自然就會下降。

發表在《心理學研究與行為管理(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的研究發現[1]:社群媒體使用與​​執行功能呈顯著負相關,但社群媒體使用卻與負向情緒和睡眠品質不佳呈正相關。也就是使用社群媒體時間頻率越高的年輕人,對於計畫、組織、解決問題、記憶和思考決策等能力相對較弱有關,但出現情緒不穩定和睡眠狀況不佳有高度的相關性。

(延伸閱讀:「睡得好,做得好!」提升睡眠效率,解鎖職場高效秘訣

Brainrot 3
當出現腦霧或腦腐跡象時,常會出現的五大警訊。

幫助腦「優化」,遠離腐化!

刊登在《世界精神醫學(World Psychiatry)》期刊的一篇文章,提出「網路大腦(online brain[2]」的概念,指出網路對於年輕人大腦的影響,虛擬網路上的電腦,正影響著現實生活中的人腦。

「腦腐」是現代數位化社會中的常見現象,但並非不可逆。透過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減少碎片化資訊的攝取以及增加深度思考的機會,我們可以有效改善腦腐的情況,重拾大腦的活力與創造力。只有合理運用數位科技,才能真正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


參考資料
[1] Firth, J., Torous, J., Stubbs, B., Firth, J. A., Steiner, G. Z., Smith, L., Alvarez-Jimenez, M., Gleeson, J., Vancampfort, D., Armitage, C. J., & Sarris, J. (2019). The “online brain”: how the Internet may be changing our cognition. World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18(2), 119–129. https://doi.org/10.1002/wps.20617

[2] Firth, J., Torous, J., Stubbs, B., Firth, J. A., Steiner, G. Z., Smith, L., Alvarez-Jimenez, M., Gleeson, J., Vancampfort, D., Armitage, C. J., & Sarris, J. (2019). The “online brain”: how the Internet may be changing our cognition. World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18(2), 119–129. https://doi.org/10.1002/wps.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