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投影片≠講義

● 演講前思考你上台去講和聽眾自己閱讀的差異是什麼?為什麼你的出現是重要的?

        在臨床工作常需要所謂的繼續教育學分,其中一個目的在於「繼續」接受「教育」,獲得最新知識或提升實務經驗,理論上應該是這樣,但Jason遇過相同講師每年講的東西都大同小異(哪來最新的知識?)。好啦!這不是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上這種課的時候一定會發給學員手冊,然後封面就是研習課程名稱、主辦單位、日期地點等;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翻開後的格式居然大同小異,大概就三種格式:「PowerPoint講義2」、「PowerPoint講義6」和「PowerPoint講義3」。以3頁的為大宗,為什麼呢?因為右邊有七條線可以做筆記。
● 很貼心吧!旁邊還有筆記欄可以記錄重點耶!然後講義帶回家後,再也沒有翻過。

投影片≠講義

       可是有沒有想過一件事情?既然講義是要讓聽眾可以獲得清楚訊息,那麼為什麼要把完整的文章內容,拆解後放到投影片裡面?這樣訊息不就被剪輯過了嗎?就好像一本書撕下幾頁後,然後丟給聽眾說:這是重點唷!但是資料就已經失真了。可是,很多時候我們聽演講就拼命抄寫這份講義,與其這樣那何不就把那篇原始資料給大家自行閱讀?而且還可以清楚看到完整的內容。所以,如果是講義那倒不如由講者寫一篇完整的文章送給聽眾,那還比較完整;可是如果這是這樣,就不叫「講」者,應該叫「作」者
● 左邊完整的文章訊息還比較完整,然後繼續教育或聽演講時,常會收到右邊的講義(非廣告:其實左邊是Jason的論文)。

演講≠投影片

       那為什麼需要邀請講師蒞臨演講?為了獲得知識、為了獲得經驗、為了不管目的是什麼,總歸就是要學習。先前分享了很多製作投影片的心得(這裡這裡那裏),但是不是做好投影片就可以演講講得很好?當然不是呀!製作投影片和上台演講是不一樣的能力,就像以前在學校或許你很會念書,但你有把握一定可以把你的同學教到會?

       如果你可以製作精美的投影片,就好像在拍一部電影(演講),你找來全天下的俊男美女(投影片)、在名勝古蹟拍攝(高級場地),但這部電影未必會成為「鉅作」。因為還牽涉到你的劇本好不好,也就是你的演講內容有沒有料?以及牽涉到你怎麼運鏡、剪輯?甚至怎麼宣傳?
   

● 完整的素材是形成鉅作的條件,但有這些條件未必會形成鉅作。總是要問拍給誰看?
       但話說回來,如果很有內容,但是不知道怎麼說?怎麼表達?然後投影片又做得爛,那這部片不用說是鉅作了,連形成「作品」的條件都還不具備。所以,精美的投影片是增加表面說服力的一種方法,我的簡報教練福哥說「一張投影片越好,理解的時間應該越少」,當你做的投影片訊息太多,那麼可能就要重新精煉,總是提醒自己:「如果聽眾只能在這張投影片記住一件事情?你會希望他記住什麼?」投影片又不用錢、投影片不用錢、投影片不用錢(說了三次,所以很重要),一頁一個重點不是很舒服嗎?幹嘛要塞在一張呢?
       一開始練習演說,我們常會在「資料」與「資訊」之間迷惑,我們常會想要說的是資料,但聽眾需要的是資訊。這兩者的差異在於有沒有辦法把這些資料消化完後,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案。然後抓到資訊後,聽眾買不買單,接下來就是「表達」的問題。至於表達的方式有很多種,身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師,可以善用人類的捷思(heuristic)呀!(其實,更白話一點可以稱為:經驗法則),當中有一個現象是「心智模擬捷思(mental simulation heuristic」,也就是人會以「想像的難易度」作為判斷是否可行?也就是他聽眾越能想像,就越覺得這件事情發生的機率會提高,也比較有動機去執行。這也是為什麼故事或案例總是容易說服人,因為這是與生活貼近,個體也最容易想像。
       舉例來說,(經紀人說不能講太多,請去上課)

       總之,重點是:投影片不一定合適當講義,然後做好投影片不一定就能發表好的演說,永遠清楚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