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模仿犯》看心理學:人性本惡還是本善?黑暗3人格與心理剖繪

【內文心理分析有劇透,請自行決定是否往下閱讀】

【內文心理分析有劇透,請自行決定是否往下閱讀】

如果有人問您「在所處的生活環境,你會說大部分的人可以信任?還是你會認為和打交道,還是得小心為妙?」或許您也會提醒自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還是二者並沒有絕對黑白,而是存有灰色地帶?正如您的內心,也會有小天使與小惡魔交替出現,我們從最近的戲劇 《模仿犯》來看心理學應用在司法領域。

「危機娛樂化」的新聞再現方式

如果有一種新的藥物,會讓你興奮愉悅,也會讓你眼界大開,但它超容易成癮,也會有些副作用,像是:認知扭曲、莫名恐慌、焦慮憤怒或無助憂鬱等。你會使用這種藥物嗎?你會推薦身邊親友使用這種藥物嗎?你當然不會,但是你每天都在服用,這款藥物名叫「新聞」。

《模仿犯》姚雅慈「沒有話題,誰會在乎這個人?沒有話題,他有機會被看見?」

《模仿犯》陳和平「新聞曾經代表了真相的力量,但現在它只是一場又一場的真人秀,在索多瑪我確認其實每個舞台都是由觀眾的慾望創造出來的,唯有觀眾沈迷的目光,表演者才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你什麼也不是。」

大眾媒體報導是讓閱聽人有知的權利,但是過度的報導則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知道重大事件,其實也是媒體篩選過後的資訊,而越重大的事件,觀眾往往越想知道後續的發展。

但是如果大肆報導,則可能會讓民眾產生不必要的恐慌。而且,常常在報導過程中有提到嫌疑人,但尚未被確定是否為罪犯時,常常會造成未審先判,而被害者與加害者的家屬,都會受到無故的牽連。

《模仿犯》中的記者主播拿著麥克風與攝影機,透過替某人發聲的包裝,成為殺業化媒體為了提升閱聽率,獨家報導、具備衝突性與戲劇性的新聞事件,成了一種炒作的議題。當胡允慧在節目上替嫌犯弟弟 胡建和澄清時,這時候建和就已經不再是「嫌疑犯」了,而是社會公審後的「罪犯」;事情還未明朗前,未審先判,也讓允慧心裏也要承擔究責的壓力。

在日常生活中,最難處理的一項,或許是他人對另一個人造成傷害,而帶來的情緒性的痛苦。實現正義要讓各方當事人,都能從衝突事件的後果中釋放出來,或至少可以盡量彌補不良後果。

模仿犯 27
Photo credit: Netflix劇照模仿犯粉專
模仿犯 28
路妍真「我會努力,讓新聞不再淪為戳人傷口,餵養別人的一場秀」Photo credit: Netflix劇照模仿犯粉專

媒體傳播滿足劇場型罪犯的興奮

劇場刑罪犯會把犯罪當作一部戲劇來操作,並且把自己當作劇中的主角,警政司法單位是配角,而媒體傳播給民眾就是這場犯罪劇情的觀眾。這也是所謂犯罪的編排(staging),改變犯罪現場,企圖誤導或者引起注意。

這類型的犯罪,認為自己是主角,喜歡在背地裡操弄配角和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配合演出的戲碼,會讓這種類型的罪犯感到興奮。這或許和自戀的人格特質有關,會發出犯罪聲明,證明自己的存在,引起關注。就如《模仿犯》中的嫌疑人戴著面具以「Noh」化名,Call-in上節目刷屏;但最後陳和平因為在節目中被假扮的Noh說「不特別、不重要、沒有創意」,這簡直是採到自戀型人格的弱點,整個大暴走後在節目中認罪。

Copycat 19
「你好可悲,如果殺人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那麼接下來你什麼都不是。對我來說你不曾存在過。等時間一過,這個社會就會忘記你,因為你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Photo credit: Netflix劇照模仿犯粉專

這種劇場型犯罪在司法史上也有相關案例,整個犯罪過程都在故佈疑陣,甚至最後都成為歷史懸案。

開膛手傑克》,警方收到連續數封疑似兇手寄來的包裹,寄信地址寫著「來自地獄」(From Hell),信件內容充滿挑釁「如果你們有辦法,就來抓我呀!」,而信件署名為「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包裹中還裝有人類的器官。這可能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連續殺人案件沒有之一,甚至還成了名為「開膛手學(Ripperology)」的研究主題。

索命黃道帶(Zodiac)》連續殺人犯,書寫多封公開信寄到報社要求刊登,犯案前都會寫信給媒體,並且附上一組密碼,告知接下來要做的案件。甚至直接打電話到媒體跟律師對話,當時在媒體大量報導下,在美國舊金山區的黃道帶殺手成了許多犯罪者模仿的目標,但至今仍未破獲。

固力果‧森永事件》因為犯嫌自稱為「怪人二十一面相」(千面人);犯嫌威脅固力果如果不交付贖金,將會在旗下生產的巧克力內放氰化物劇毒;事件被媒體報導後鬧得沸沸揚揚,也搞得人心惶惶,兇嫌也向森永等其他食品公司提出相似的要求,但整個過程警方一直無法確定犯罪動機,因為兇嫌沒有拿走要求的金錢,在食品放的劇毒也都事先預告,沒有人真的中毒身亡;最後還是不知道犯案人是誰?檢方也以犯罪集團主動消失簽結。

Copycat 3

黑暗人格三角:自戀、權謀與心理病態

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讓罪犯可以這樣目無法紀,膽大包天到把犯罪當作創作?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心理學家Delroy Paulhus和Kevin Williams提出「黑暗三人格(Dark Triad)[1]的概念,也常應用於司法與臨床心理學領域。當一個人具備黑暗三角,可能就會在想做的事情上產生很大的衝擊力。

Copycat 1
黑暗三性格:心理病態、自戀又有權謀。擁有這黑暗三角性格的人,做想做的事情會產生極大的衝擊力,而他們並非總是以犯罪收場。

(一)「自戀(Narcissism)」

過度誇大自我重要性,認為自己優於他人,態度傲慢自大,對於權力與讚美有高度需求,對他人想法極度敏感卻又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

有時候他們會認為別人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因為它們相信自己優越的思維超越一切,對於其他人怎麼想不感興趣。但是如果被看不起,就會是自戀型人格最大的弱點,因為這會威脅到他們心理的存在。

由於他是過度自我放大的「自戀型人格 」,因此他利用兇手和主播的雙重身份操縱人心,把眾人目光、焦點都放在他,和他製造出來的事情身上。以面具形象向觀眾轉達他扭曲心理的歪理並操弄媒體。

(二)「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

善於權謀與操縱他人,但缺乏道德,會策略性地剝削和欺騙以達到自我目標。

(三)「心理病態(Psychopathy)」

心理病態是情緒失讀,缺乏同理冷酷無情,無視社會規則,需要高度刺激和低恐懼感。心理病態「並非」反社會性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也不是社會病態(Sociopathy)。

但是心理病態並非總是罪犯,也不是每個人都已入獄收場,你想想看心理病態、自戀又有權謀,擁有這黑暗三角性格的人,如果不是把他的特質應用在犯罪,那會是在哪裡?有些成為領袖、或者在某領域的佼佼者,像是藝人或國家元首。有興趣可以看看司法心理學領域的權威Paul Babiak和Robert Hare合著的書《穿著西裝的蛇:職場中的精神病態者》。

Copycat 15
黑暗3人格善於操弄,所以要被害秦怡君的阿公扮狗;要林尚勇上電視承認自己是沒有用的父親。Photo credit: Netflix劇照模仿犯粉專

(延伸閱讀1:總遇到扮演受害者的豬隊友嗎?小心同事其實是扮豬吃老虎的心理病態
(延伸閱讀2:「穿西裝的蛇(a snake in a suit)」:身邊的心理病態

剖繪分析(Profiling):迷人的誤解與信效度的科學

Copycat 11
Photo credit: Netflix劇照模仿犯粉專

《模仿犯》檢察官郭曉其一直都處在「現在還不是放棄的時候」。他執著於找出真相,所以打從心底認為「他們要的不只是兇手的名字,他們更想知道的是他們的親人遭遇到什麼樣的對待,那才是全部的真相。」也因此,警方認為他非常龜毛(台語:吹毛求疵),除了每個案件都親力親為,為了偵辦殺人案件,還徵詢臨床心理師對案件嫌疑犯的剖繪分析。

Edmond Locard成立世界第一間犯罪調查實驗室,他說過一句話「每次接觸都會留下痕跡」成為鑑識科學的定律。罪犯的行為都會留下痕跡,犯罪行為也會在罪犯身上留下痕跡。這也是為什麼曉其檢察官在辦案過程中,一直查看別人覺得不重要的跡證。

剖繪是針對特定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等特質加以辨識的技術,通常這種狀況是嘗試透過訊息線索資料描繪出可能特徵,但有時候也會用來嘗試特定人士的行為。在犯罪行為通常會在現場留下犯罪特徵,但犯罪特徵和犯罪慣用手法的概念不太一樣。慣用手法是透過學習而來的行為,逐漸修正到罪犯覺得最上手的方式完成。犯罪特徵則是滿足心理的快感。

(一) 犯罪剖繪(Criminal profiling)-連結剖繪(Linkage analysis)

從已破案的事件與未破案事件的關聯性,推測新發生的事件是不是類似事件,透過犯罪之間的相似性,來辨識是否由同一人所為。就像劇情中從公園裡的斷掌案,追出了十幾年前的失蹤案,案件有共同的特點,但當時罪犯已經在監服刑,不可能犯案,但怎麼會出現相似的手法?究竟是模仿犯罪?還是當時的案件有共犯?這樣的連結也使得檢察官開始重啟調查。

在台灣司法史上,南港小學女童遭到性侵殺害,則是檢調在偵查一件案件時,重起調查二十年前相似的冷案。這起案件當時空背景是DNA鑑識資料庫還沒有建置完整,兇嫌又是初犯,但犯案後整整二十年沒有再犯,直到追溯期滿前又試圖性侵再犯;偵查員警過去參與南港女童的鑑識,在調查一起女童性侵案時,調查歹徒犯案手法時,想起了二十年前相似的案件。於是重新去調閱過去案件資料,比對過去嫌疑人的地域位置,最後確認兇嫌也是二十年前與南港女童姦殺案是同一人。

(二) 地域剖繪(Geographic profiling)

推測犯行發生地點和嫌疑人居住的關聯性,或者預測可能再次犯案的熱點區域。《模仿犯》沈嘉文殺害了張明美,後來發現張明美的提款卡仍有提領紀錄,專案小組把有提領紀錄的ATM提款機標示出來,後來從地緣關係中發現這些提領紀錄都圍繞著沈嘉文的住處或活動範圍。

(三) 心理剖繪(Psychological profiling)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其思想與情緒影響,所以都會有痕跡。依據人類行為的假設,有特定性格和特徵,有可能出現的犯案模式。《模仿犯》裡的心理師推測是一個自戀型人格。

Copycat 16
剖繪是針對特定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等特質加以辨識的技術,通常這種狀況是嘗試透過訊息線索資料描繪出可能特徵。Photo credit: Netflix劇照模仿犯粉專

剖繪分析常會對罪犯做出某種性格或行為預測或假設,但是這只是「預測」和「假設」,對於嫌疑人做出這種預測常常缺乏信效度,通常也沒有辦法協助找出加害者。像是《模仿犯》裡臨床心理師允慧假設兇嫌是自戀型人格,但是自戀型人格這樣的訊息對檢警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倒不如描述哪些行為與自戀型人格有關。但是一般人對於犯罪心理剖析還是存在吸引力,甚至認為是一個科學的方法,可能受到《CSI犯罪現場》影集的影響。

但是當警檢的調查陷入瓶頸時,也已找不到相關嫌疑人,通常就會進行犯罪剖繪,但剖繪品質與蒐集到的資料有很大的關聯,而且這類剖繪通常都是奠基在有類似前科犯罪的基礎上,通常是假設人類的行為會有一致性,以及犯罪風格或現場都與特定的心理特徵有關。但如果出現新型犯罪,那麼假設前提不存在的狀況作出的剖繪,則有可能失準,甚至誤導偵查方向。

增強社會連結,是否有機會形成降低犯罪的約束力?

犯罪理論中探討為什麼人會犯下罪刑,其中一個是Travis Hirschi提出的「社會連結理論(Social bonding theory)」;Hirschi認為人和動物一樣,天生都有犯罪攻擊的傾向。但是人透過社會連結(Social bond)的維繫與約束,降低犯罪的可能。正如劇中的臨床心理師 胡允慧說「我們永遠有機會做出高尚的選擇,不必像野獸一樣屈服於本能,被恐懼或憤怒所左右」

Copycat 2

形成社會連結的四種方式為:

(一) 信念(Belief)

相信社會規範以及道德標準,其信念會給予規則或法律應有的尊重,該信念會強化個體的自制力,降低犯罪機會。

(二) 承擔(Commitment)

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責任義務會做出努力與承擔,也較願意貢獻社會;會衡量犯罪後的利弊得失,知道要為犯行付出極大的代價,而降低犯罪。

(三) 參與(Involvement)

遵守規範的時間越長,或者從事正當行為的時間越多,相對能為非作歹的時間就會比較少,個體相對較沒有時間精力去從事不法犯罪活動。

(四) 依附(Attachment)

對家庭或親友形成的關愛和情緒連結,當個體有安全的依附,彼此會受到共有的規範所約束。

(延伸閱讀:孩子為什麼要不到想要的東西就自殺?父母教養哪兒有問題?

Copycat 8
郭曉其「我曾經以為只要消滅世界上的邪惡就可以逃避自己心裡的黑暗,但最後我卻在整個過程中迷失了自己,記得允慧曾經跟我說過『我們永遠有機會做出高尚的選擇,不必像野獸一樣屈服於本能,被恐懼或憤怒所左右』,世界也許變得不同,但我現在明白了,無論是我還是這個世界,黑暗都不會消失,我們所能做的是用更多的溫暖跟光去平衡。」Photo credit: Netflix劇照模仿犯粉專

究竟,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就像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小天使與小惡魔,最後誰會勝出?其實,是你想要誰勝出,誰就會勝出。「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選擇,也意謂著要擔負責任。有時候我們面對的人生,不一定有選擇;有時候你有選擇,但是沒有太多的考慮時間。有時就在那一瞬間,決定了善惡。

我們一天當中要做的選擇太多,多到很多時候會覺得有這些選擇,是理所當然。但有一天沒得選時,才發現這些你曾經擁有的選擇,是來自別人的慷慨,而那也是別人選擇的結果。

我想人是這樣,我們總是習慣把自己擁有的東西視為理所當然,等到你失去之後才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該無條件地理解你、愛你,等你明白這個道理,有時候也太晚了。

馬義男對路妍真說「我常替人解籤,雖然籤詩已經出一條明路,可是還是要當事人自己去面對,去做到那才有用。」就像完形治療心理學家Fritz Perls說過:個體必須靠自己的雙腳站起來成長,自己得去處理自己生命的問題。

如果,你能選擇,你會選擇什麼?「只要善良就好

Copycat 14
「其實人的心靈是很神奇的,不管經歷過什麼樣的事情,我們都會自動復原」Photo credit: Netflix劇照模仿犯粉專

(延伸閱讀: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心理學:我們對他人的感受很近也很遠


[1] Paulhus, D. L., & Williams, K. 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6), 556–563. https://doi.org/10.1016/S0092-6566(02)00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