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人之間的苦惱」提醒我們人際相處的四件事



      相愛的兩個人,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因為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但是曾經「擁有」的到底是什麼?如果相處一段時間,卻還不知道對方愛的是什麼?討厭的是什麼?那麼這段在一起的日子,或許只剩下「回憶」,但卻沒有一點「意義」。
      人生很多事情需要經營,無論是「感情」、「事業」或者「你在乎的一切」。但是卻好多時候,我們卻好像忘了:經營是不段持續的歷程,並不會因為達到某個狀態就停止。
      最近的社會案件,因為情感因素而造成憾事,我不想分析這個案例,但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個事件中,提醒自己在和人溝通相處時,要注意到的幾件事:

關係中沒有所謂「理所當然」

愛情容易讓人苦惱,然後還得面臨「增強腐蝕(reinforcement erosion」和「不合(incompatibility」的挑戰。
      戀愛時的幸福,對方為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快樂愉悅的,但是雙方在一起多年後,這些甜蜜貼心的行為重複出現,容易出現增強效果的減弱。所以同一件事情,不斷重複做,一開始可能會有驚喜,但日子久了有些人會視為一種「理所當然」,有些人則會出現厭惡的效果,這種現象稱為「增強腐蝕(reinforcement erosion)」。
      隨著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多,彼此可能不合的地方也會開始出現;人生好難,愛情也不簡單,一開始要有「磨合期」,但時間久了卻又會出現「不合期incompatibility」,而這兩個階段彼此都會低估或忽視彼此背景、目標或興趣上的差異;而隨著陪伴彼此生活時間拉長,新的生活經驗也可能會使愛人之間,在沒有預期的地方出現不合。這時候溝通談話的能力就顯得重要,才能讓兩個人達到共識繼續往前。

理所當然,往往會讓人不小心產生增強腐蝕。


 
溝通表達要同理連結

      兩人面對問題的溝通,通常會有「硬性表達(hard disclosure」和「軟性表達(soft disclosure」;硬性的表達是表現出生氣、憤怒或厭惡等高強度的情緒,關係遇到衝突時,多數人第一個反應是硬性表達,因為這種揭露自己狀態的方式,是一種隱藏自己受傷脆弱的形式,而間接也讓對方受到責備,最後雙方的溝通就充滿了痛苦與責備。讓自己痛苦,對方也不舒服。
    遇到感情痛苦,自己感到脆弱時,或許可以嘗試「軟性表達」,這是承認自己也有恐懼、受傷和羞愧這些較軟性感受,雖然表達這些情緒不容易,但若是自己真實的感受,不太需要去否認會抗拒。而當透過軟性表達對方也較容易同理整個情況。
有時候,關係不是只有「講道理」,因為有時候只是想要「被同理」

共同面對「問題」,而非推卸「你我」

      當人情緒狀態不佳時,面對衝突時往往會用「我」、「你」的表達方式,像是:「之前就說過了」、「沒有這樣」、「總這樣」、「想太多了」。
      這樣很容易讓對方覺得在指責或者推卸責任,而把狀況置於非理性的情緒層面,但這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兩個人在面對一件衝突,或許可以嘗試把彼此聚焦在「這問題」,例如:「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怎麼看」透過較理性的陳述,讓自己與問題拉出一些距離,比較容易達到共識。
      這樣的溝通方式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承認現在彼此都在「面對問題」,另外一個是問題的責任不是「你」或「我」,而是「我們」得一起面對。這樣會讓我們在衝突裡,從比較中性和客觀的角度去看待當前的狀況。

解決問題是為了往前,無論最後是「各自」還是「一起」


      人和人相處,總會從自身個性與習慣,形成一套與他人溝通模式,而情人在面對溝通時,溝通能力可能會每況越下,甚至引起更多問題與衝突。
      當彼此試圖改變對方時,可能會採取激烈的手段,像是:哭泣、威脅、強迫等(過去稱為:一哭、二鬧、三上吊)。雖然一開始可能有一些效果,但是這種情況可能會越演越烈,因為得要用更激烈的手段,才有可能達到所要的效果,這樣的互動模式最後可能就會讓兩個人互動方式越來越極端。
      通常情人之間的溝通,在日常生活問題中掙扎,讓人感到受傷的,往往不是問題的本身,而是他們嘗試解決問題時「所說的話」和「所用的方法」。一旦話說得不對,用的方法不適合,最後可能會變成一種歇斯底里的控訴,甚至惡化成人身攻擊;最後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甚至衍伸出另一個問題。


      雖然,這是一個關於情感的社會案件,但是場景若換成人際上的溝通,又何嘗不是如此?常常一不小心就誤觸了對方的地雷,然後造成彼此的傷害,或許在還來得及之前,我們都得好好學著怎麼和人相處?


本文作者:臨床心理師 林俊成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完整簡歷請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