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新聞,國小童要不到智慧型手機,失望之餘跳樓自殺!其中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得不到想要的,就會以這麼激烈的方式,處理失望的情緒?
在發展心理學裡,父母的教養會影響孩子的社會化、情緒調節和問題解決能力。溫暖、互動性高的父母,經常會和孩子對話,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才能以積極的方式建立起安全的依附關係,讓孩子願意去探索環境。如果父母雙方都是敏銳、互動性高的照顧主,那麼對於孩子的教養能達成共識,並且互相支持對方。
柏克萊大學心理學家Baumrind提出「家庭教養模式(parenting styles)」,她觀察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依據父母對孩子的掌控(control)以及回應(responsiveness)/溫暖(warmth)程度區分為四種不同的教養類型:民主威信型、專斷獨裁型、寬容溺愛型和袖手旁觀型。
一. 民主威信型:高回應、高控制
適度管教,但是有彈性的教養方式,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合理的,並且會謹慎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制定這些規矩和標準,以確保孩子知道規則背後的原因。這種方式是以理性、民主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二. 專斷獨裁型:低回應、高控制
以嚴厲的方式管教孩子,制定許多規定,希望孩子絕對服從,但卻很少解釋為什麼要這樣要求?並經常使用體罰或激烈的手段,希望孩子服從。只希望孩子乖乖聽話,將父母的所有期待奉為圭臬,尊重他們的權威。
三. 寬容溺愛型:高回應、低控制
包容性很寬,但是較為鬆散的教養方式,父母對於孩子的規定很少,基本上很少管教或者堅持規則,允許孩子自由表現情感和衝動,通常容易養出媽寶型的孩子。
四. 袖手旁觀型:低回應、低控制
父母基本上不管孩子的死活,不是與孩子相當疏離,就是父母本身壓力很大或者有其他沈重問題要解決,沒有力氣去管教小孩。而父母這種冷漠疏離的行為,似乎暗示在暗示孩子:我不在乎你/妳。所以容易讓孩子發展出行為問題。
這四種教養的型態,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民主威信型對孩子的發展有較正向的影響,因為父母較有熱心及包容性,並且願意把孩子的想法一起考量,不像是獨裁型的父母,對於制定的規則較固執。所以民主教養下,孩子有較高的自我肯定,社交技巧也比較好,因為他們有自主的攻堅去思考,如何面對問題才能符合期許。
專斷獨裁型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往往較情緒化、容易顯得悶悶不樂,容易被激怒、表現敵意等,通常也較不好相處。而寬容溺愛型父母教出來的孩子,經常是較衝動、具有攻擊性,在性格上較自我中心。而放任疏離的袖手旁觀父母,會讓孩子較為叛逆,在缺乏家庭溫暖與管教下,容易出現在學問題,甚至嚴重到出現犯罪行為。
孩子要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以自殘甚至自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先排除孩子本身的問題,若從父母教養的模式來看,拒絕就有四種型態,民主威信型的父母,拒絕就可能是「我現在找不到要給你智慧型手機的理由,你可以跟我說怎麼會需要手機嗎?」會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
專斷獨裁型的拒絕,可能就是「不准!小小年紀要手機幹嘛?」孩子只接受到拒絕,但不知道背後的原因,自己的期待大多透過壓抑來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
寬容溺愛型的父母,基本上就不太會拒絕孩子,甚至會說「智慧型手機是想要哪一款?要不要升級?」如果平常孩子的要求都會被滿足,那麼突然有天被父母拒絕,那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晴天霹靂,大概就以激烈的情緒來表達不滿。那袖手旁觀型的父母,大概不知道孩子需要手機,或者孩子知道要了也得不到,所以都以一種抑鬱的方式來消彌自己的期待。
寬容溺愛型的父母,基本上就不太會拒絕孩子,甚至會說「智慧型手機是想要哪一款?要不要升級?」如果平常孩子的要求都會被滿足,那麼突然有天被父母拒絕,那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晴天霹靂,大概就以激烈的情緒來表達不滿。那袖手旁觀型的父母,大概不知道孩子需要手機,或者孩子知道要了也得不到,所以都以一種抑鬱的方式來消彌自己的期待。
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方式,的確會影響孩子面對壓力挫折的反應,甚至讓孩子經歷被拒絕時,會不會以激烈的方式處理心情?香港的研究發現,當父母比較少給予孩子溫暖回應,一昧以高掌控的方式,孩子到青少年時期,出現自殺意念的頻率會比一般孩子來得高。而德國的研究則發現當父母都採拒絕忽視的方式對待孩子,也就是對孩子的需求袖手旁觀,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也有較高的比率會出現自殺的企圖。
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的管教時,除了「管」以外,別忘了還要「教」,讓孩子知道父母仍是在乎他的感受。
參考資料: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1), 43-88.
Lai, K. W., & McBride-Chang, C. (2001). Suicidal ideation, parenting style, and family climate among Hong Kong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6(2), 81-87.
Donath, C., Graessel, E., Baier, D., Bleich, S., & Hillemacher, T. (2014). Is parenting style a predictor of suicide attempts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adolescents? BMC Pediatrics, 14, 113-140.
延伸閱讀: